一、吳茱萸葉子發(fā)黃的原因
1、土壤堿化
吳茱萸的葉片變黃,可能是在生長期間,土壤堿化所致。在生長期間,若是土壤嚴重堿化,大量的土塊會影響吳茱萸根系的生長,使其生長不良,導致葉片發(fā)黃。需要給吳茱萸用合適的微酸性或微堿性的土壤,可促進根系的生長。
2、銹病
若是養(yǎng)護不當,吳茱萸得了銹病后,葉片也會變黃。吳茱萸在生長期間,長勢較差,就會使葉片上長出黃綠色的病斑,不及時處理,后期會使葉片發(fā)黃。在養(yǎng)護期間,需要給予吳茱萸合適的生長環(huán)境,還要進行合理的養(yǎng)護。
3、缺少水分
吳茱萸在生長期間,水分不足也會使其葉片變黃。在養(yǎng)護期間水分不足,吳茱萸長期處于缺水狀態(tài)下,莖枝、葉片就無法正常的生長,后期葉片會變黃。在養(yǎng)護期間,需要適量的澆水,給予吳茱萸充足的水分,使其枝葉能夠正常的生長。
4、肥料不足
吳茱萸對肥料的要求不是很高,需要適量的給其施肥。生長期間,若是過量的施肥或肥料的濃度過高,吳茱萸的根系受損后,就無法吸收營養(yǎng)物質(zhì),葉片會逐漸變黃。需要及時給吳茱萸澆水,稀釋肥力,后期養(yǎng)護需要合理的施肥。
二、吳茱萸的采摘和處理方法
1、使用刀具
吳茱萸是一味重要的藥材,用途較為廣泛。吳茱萸在定植后,一般在2~3年左右,能夠開花和結(jié)果。花朵一般在4~6月之間開放,果實一般在8~11月之間成熟。果實為黃綠色時可以采收,用刀具將果實剪下,去掉多余的葉片和枝條。
2、果實儲藏
果實在采摘后,需要在地面上鋪一層膜布,將果實鋪在膜布上曬干。曬干后,可將吳茱萸的果實裝在袋中,放在干燥通風的位置進行儲藏。在儲藏期間要注意,要保證環(huán)境通風,否則吳茱萸在高溫高濕的環(huán)境下,會出現(xiàn)發(fā)霉的現(xiàn)象。
3、采摘時間
在采摘吳茱萸的時候要注意,盡量選擇在晴朗的天氣下進行。在早上水分充足的氣候環(huán)境下采摘,有利于吳茱萸傷口的愈合,還能避免果實脫落。在給吳茱萸摘果時,需要提前給刀具消毒,可以酒精進行消毒,晾干后再進行摘果。
4、采摘成熟果實
吳茱萸的果實在成熟后,作用價值較高,未熟的果實作用不大。在剪果期間,盡量選擇黃綠色或紫紅色的果實,將其剪下,不要摘取青綠色的果實。采收飽滿、健康的優(yōu)質(zhì)果,后期果實經(jīng)過加工后,能夠發(fā)揮出較強的作用效果。
三、山茱萸與吳茱萸的區(qū)別
1、株高不同
山茱萸和吳茱萸的外形比較相似,但它們的本質(zhì)有很大的差別,而山茱萸和吳茱萸的區(qū)別主要在于株高的不同,山茱萸屬于落葉喬木或者灌木類的植物,株高可達4~10米左右,而吳茱萸屬于小喬木類的植物,株高有3~5米,看起來要小很多。
2、葉片不同
山茱萸的葉片主要為卵狀披針形或卵狀橢圓形,長有5~10公分,寬有2~5公分,先端漸尖,基部為楔形或近于圓形,上面綠色,下面為淺綠色,而吳茱萸的葉片為橢圓形或披針形,長有6~18公分,寬有3~7公分,看起來要大很多。
3、果實不同
山茱萸一般是在春季的3~4月份開花,到了9~10月份進入果期,果實為長橢圓形,上面有幾條不整齊的紋理,而吳茱萸是在4~6月份開花,到了8~11月份進入果期,果實為圓球形,一端鈍尖,腹面略平坦。
4、功效不同
山茱萸是一種有名的中藥材,味酸澀,性溫,將其入藥具有很好的補益肝腎,澀精固脫等功效,而吳茱萸入口后很苦,是熱性藥物,帶有微量毒性,將其入藥具有很好的驅(qū)寒益氣、止咳止痛、助陽止瀉等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