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鮮是蕓香科、白鮮屬莖基部木質化的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高可達100厘米。根斜生,淡黃白色。莖直立,葉片對生,無柄,橢圓至長圓形,葉緣有細鋸齒,葉脈不甚明顯,總狀花序;苞片狹披針形;花瓣白帶淡紫紅色或粉紅帶深紫紅色脈紋,倒披針形,萼片及花瓣均密生透明油點。種子闊卵形或近圓球形,光滑。5月開花,8-9月結果。

一、白鮮的作用

白鮮其氣味苦,無毒,主要對頭風黃疸,咳逆淋漓,陰中腫痛,濕痹死機,不可屈伸行步有一定的療效,對四肢不安,行走時大熱飲水,兒童驚嫻和一切熱毒風,惡風,風瘡疥癬赤爛,眉發脫落,皮肌急,可解熱黃,酒黃,谷黃,可通關節,利九竅,及血脈,疏通小腸水氣,頭痛眼痛等癥。鼠瘺已破,出膿血者,用白鮮皮煮汁,溫服即可。人虛不可服它藥者,用白鮮皮湯,用新汲水三升,煮取一升,溫服。

二、生長習性

野生白鮮皮多生長在向陽的山坡、林緣及低矮灌叢間含沙石土壤,適應性較強,喜溫暖濕潤,喜光照,耐嚴寒,耐干旱,不耐水澇。種子呈圓球形,亮黑色,千粒重20~21克,適宜發芽溫度16~20℃。條件適宜,播種后15~18天出苗,當年生株高10~15厘米,冬季能自然越冬。兩年生株高20厘米以上,主根長15~20厘米。3年生苗開始開花結實。栽培的白鮮皮生長期150天左右,4月下旬返青出土,9月下旬地上部分開始枯萎。

三、播種移栽

1、播種:白鮮皮種子采收后晾曬5~7天,放在陰涼通風處貯存,10月上旬至11月初,進行秋季播種,如果不能秋播,將種子放在室外進行低溫冷凍,翌春4月中旬至5月上旬播種。秋季播種出苗早、苗齊。播種時摟平床面,按行距12~15厘米開溝,溝深4~5厘米,踩好底格,將種子同細沙一起播到溝內,蓋土3~4厘米,每平方米播種量10~15克。蓋土后床面稍加鎮壓,有條件的床面蓋一層稻草保濕,有利出苗。

2、移栽:白鮮皮幼苗生長1~2年,在秋季地上部枯萎后或翌春返青前移栽。將苗床內幼苗全部挖出,按大小分類,分別栽植,行距25~30厘米,株距20~25厘米,根據幼苗根系長短開溝或挖穴,頂芽朝上放在溝穴內,使苗根舒展開。蓋土要過頂芽4~5厘米,蓋后踩實,干旱時栽后要澆透水。

四、田間管理

1、育苗田:白鮮皮育苗田出苗時應逐次將床面的覆蓋物除去,生長期內要經常除草松土,雨季應做好田間排水。2年生苗在生長盛期適當追施氮磷肥,也可用0.3~0.5%磷酸二氫鉀液進行葉面噴肥。秋季地上部分枯萎之后,除去殘存莖葉,向床面蓋土2~3厘米,以利幼苗越冬。

2、移栽田:白鮮皮移栽田經常松土除草,每次除草后要向莖基部培土,防止幼根露出地表。7~8月份高溫多雨季節做好排水,防止田間積水造成爛根,同時增施磷鉀肥。不采種子的植株在孕蕾初期剪去花蕾,以利根部生長。秋季枯萎后,及時割去莖葉,床面蓋土或蓋一層充分腐熟的農家肥,俗稱施“蓋頭糞”,利于根部越冬和翌年植株生長。

五、病害防治

1、霜霉病:霜霉病通常在3月開始發病,多發生在葉部,葉初生褐色斑點,漸在葉背產生1層霜霉狀物,使葉片枯死,可用40%乙磷鋁可濕性粉劑200信液,或50%瑞毒霉500倍液、甲基托布津800倍液噴射。

2、菌核病:菌核病通常在3月中旬發病,為害莖基部,初呈黃褐色或深褐色的水漬狀梭形病斑,嚴重時莖基腐爛,地上部位倒伏枯萎,土表可見菌絲及菌核,可用3%菌核利或1:3石灰和草木炭混合后撤入畦面,或用5%氯硝銨粉劑撒施。

3、銹病:銹病通常在3月上、中旬發病,在初期葉現黃綠色病斑,后變黃褐色,葉背或莖上病斑隆起,散出銹色粉末,可用60%代森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噴射,或用2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噴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