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筒樹,又名多鱗白桫欏、蛇木 、蘭盆筆筒樹、筆桫欏、鱗片桫欏、山棕蕨、 山過貓心,為桫欏科白桫欏屬的植物。 筆筒樹莖干可達6米多,胸徑約15厘米。 分布在菲律賓、日本、臺灣以及中國大陸的福建,生長于海拔1500米的地區(qū),多成片生于林緣、路邊或山坡向陽地段中,樹干修長,葉痕大而密,異常美觀。
1-筆筒樹的作用:
筆筒樹樹形美麗,高大挺拔,樹冠猶如巨傘,是蕨類植物中少有的種類,是一種很有價值的園藝觀賞植物。
其莖干上半部去髓干燥后切斷可作為筆筒,既美觀又實用,故名筆筒樹。早期,人們會用它筆直的莖干來作便橋或工寮的支架;利用交結的氣生根,制成蛇木盆、蛇木柱、蛇木板、蛇木屑等園藝用品,被用來栽培蘭花。莖干末端幼嫩的髓心可以吃,嫩芽及嫩葉也可食用。可當中藥材,將木質部切細,用蜜炒再煎服,可以止咳并促進血液循環(huán),同時幼芽搗碎還能外敷癱疽。
2-筆筒樹生長習性:
本種喜生長在山溝的潮濕坡地和溪邊的陽光充足的地方,常數(shù)十株或成百株構成優(yōu)勢群落,亦有散生在林緣灌叢之中。桫欏在中國布很廣,從北緯18.5°至30.5°。最北的記錄為四川鄰水縣,該地處四川盆地東,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受地形影響,氣候較同緯度的長江中下游地區(qū)偏高約2--4℃,具有冬暖、春旱、夏熱、秋雨、濕度大、云霧多、日照少、干濕季節(jié)明等特點。土壤多為酸性。繁殖桫欏沒有花,也不結果實和種子。在它的葉片背面有許多孢子囊群,看起來像一個個黃色小點,里面長著許多孢子,它們就是靠這些孢子繁衍后代的。孢子成熟后隨風飄散,落到土壤中,先萌發(fā)長成一個心臟形的綠色扁平的原葉體,能進行光合作用。腹面生有假根,能獨立生活。在原葉體腹面明端長著頸卵器,在它后斗生有精子器,所以又稱“配子體”,當精子成熟后,可以借助許多鞭毛在水中游動到頸卵器里,和卵細胞結合形成合子。合子仍吸收原葉體上的養(yǎng)料,逐漸發(fā)育成胚,后長成一棵新的桫欏。
3-保護價值
筆筒樹樹形美麗,高大挺拔,樹冠有如巨傘,是蕨類植物中少有的種類,是一種很有價值的園藝觀賞植物。大陸僅廈門一株,對研究大陸與臺灣植物區(qū)系的關系有一定的意義。
4-保護措施
此株筆筒樹,濱鄰廈門大學校園,學生常來附近野炊,農民亦在此放牧,毀于一旦的可能性極大。雖然學校當局已用鐵欄柵圍護起來,畢竟范圍大小,不足維護穩(wěn)定的生態(tài)小環(huán)境。建議結合校園建設,擴大保護范圍;組織力量觀察記錄生長發(fā)育周期情況,測定各項生態(tài)因子指標,為擴大栽培提供基本資料;進行孢子繁殖和葉尖組織培養(yǎng)試驗,盡快培養(yǎng)出新的植株。廣州、香港已引種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