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花茜草是茜草科茜草屬植物,多年生草本,全株無毛。根多數,稍木質化,紅色。莖常直立或攀援狀,叢生,上部常分枝,枝相互交結,纖細,有四直棱,棱上有微小倒生皮刺或有時滑,長20-30厘米,節間長1-4厘米。
紅花茜草的養殖方法
整地與施肥
選地勢高,排水好的田塊,深耕細作。結合整地,施足基肥:每畝施土雜肥3000公斤,尿素20公斤,磷鉀肥50公斤,然后作畦,等待播種。
播種
紅花茜草用種子繁殖,也可扦插繁殖。播種期分春播和秋播。春播在清明前后,秋播在封凍之前。
種子繁殖:播前先在整好的畦面上開成淺溝,再將種子均勻地撒入溝內,覆土,澆水,保墑,以利出苗。行距為30厘米。每畝播種量3公斤。茜草出苗后,應加強田間管理,生長一年后即可移栽。移栽時,將茜草苗按行株距50×30厘米定植在整好的畦面上,澆水保墑,以利成活。
扦插繁殖:選生長健壯,發育充實,無病蟲害的莖蔓,每2—3節剪成插條。按行株距10×5厘米左右插入土中,上露1節。澆水、保墑、遮蔭,以利成活。培育1年即可移栽。
田間管理
紅花茜草齊苗后,注意中耕除草。干旱天氣及時澆水,陰雨天氣注意排水。苗高30厘米時,于株旁插立支柱,供其攀援。花蕾現后,除留種株植外應摘除花蕾,以減少養分消耗。
茜草的功效與作用
1.血熱夾瘀的出血證:如吐血、衄血、崩漏、尿血、便血等。本品去寒瀉降,專入肝經血分,能涼血止血,又能活血散瘀。治吐血、衄血等,常配大薊、側枯葉等,如十灰散;若沖任不固之崩漏,則配黃芪、白術、烏賊骨等,如《醫學衷中參西錄》安沖湯。
2.血瘀經閉及跌打損傷、風濕痹痛等:本品能消瘀滯、通血脈、利關節。尤多用于婦科,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有以本品配烏賊骨、雀卵、鮑魚,治血枯經閉的記載;臨床治血瘀經閉,常配桃仁、紅花、當歸等同用。治跌打損傷及風濕痹痛,可單味泡酒服,或配其他活血療傷藥及祛風通絡藥同用。
茜草的藥理作用
(1)止血作用:茜草粉用于家兔割破的股動脈處,以紗布覆蓋加壓,35秒鐘出血即停止。體外血凝固實驗表明,茜草對凝血活酶生成、凝血酶生成、纖維蛋白形成3個階段均有促進作用。有報道茜草止血作用的有效活性部位是水提液的正丁醇萃取部分。
(2)升高白細胞作用:茜草的粗提物具有升高白細胞作用。茜草水提醇沉液對環磷酰胺引起的白細胞下降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作用。茜草升高白細胞的有效成分之一帶芳香環的酚羧酸苷,其衍生物茜草雙酯已人工合成,功效與茜草提取物相同。臨床研究表明,茜草雙酯對原發性白細胞減少癥及苯中毒引起白細胞減少癥,升高白細胞效果顯著,對放(化)療引起的白細胞減少癥亦有明顯的升高白細胞作用。
(3)抗癌作用:茜草所含的環己肽類化合物對白血病、腹水癌、結腸癌等均有明顯的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