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蓀是鳶尾科鳶尾屬植物,多年生草本。根狀莖粗壯,斜伸,須根繩索狀,灰白色,有皺縮的橫紋。葉條形,中脈不明顯。花莖光滑,實心,具1-2枚莖生葉;苞片3枚,膜質(zhì),綠色,披針形,內(nèi)包含有2朵花;花天藍色,直徑6-7厘米;外花被裂片倒卵形,基部有黑褐色的網(wǎng)紋及黃色的斑紋,爪部楔形,內(nèi)花被裂片直立,狹倒卵形。果實長卵狀圓柱形,有6條明顯的肋,成熟時自頂端向下開裂至1/3處。花期5-6月,果期7-9月。
溪蓀的養(yǎng)殖方法
土壤
鳶尾既可以保護地種植,也可以露地種植。任何類型的土壤,只要排水良好、保濕性強并且不板結,都可種植鳶尾。良好的土壤結構對鳶尾的生長很重要,沙壤土栽培效果最好,因為沙壤土的通氣透水性好,非常有利于鳶尾根系的擴展。為了改善粘質(zhì)土壤的結構,可在種植前將草木灰、珍珠巖、粗沙等施于土表再深耕混勻;如果土壤的沙性強,滲漏過快,可在種植后的土壤表層撒上稻殼、松針和草炭等覆蓋物來緩解。
溫度
鳶尾花的最適生長溫度是15~17℃,喜陽光充足的濕潤環(huán)境。但是如果光照過強,要適當?shù)倪M行遮陰處理,如果濕度過大,則可以通過加熱和通風的方式來降低濕度。
種植
種植鳶尾時,要求土溫低于20℃。如果預計栽培期間的平均溫度會超過23℃,則不能種植鳶尾,必須將種植期提前或延后。如果要得到高品質(zhì)的切花,最好使用大規(guī)格的種球,9/10或10/+。種植鳶尾種球必須十分小心,特別是根系已經(jīng)開始生長時,要注意盡量避免損傷根系。種植深度以種球頂部距土表7-10厘米為宜。淺植的球莖容易因土壤干燥而受損并且在生長后期容易發(fā)生倒伏現(xiàn)象。種植密度以每平方米80-100個球莖為宜。
澆水
鳶尾花栽后要澆一次透水,之后可以根據(jù)土壤的干濕狀況進行澆水,一般以土壤略干為好。不要使土壤積水或長期過濕,以免造成爛根或發(fā)生病害。為了使植株保持美觀,可以對植株的葉片進行清洗。
施肥
在鳶尾花春季萌芽生長至開花前應施1~2次腐熟的稀薄餅肥水或復合花肥,花凋謝后最好再施1次液肥。
采收
秋天,當花頂以下3厘米均著色時便可采收。在春夏兩季,花頂展開1厘米時就可切下,花頂指花蕾完全著色的部分。采收時連根拔起,采收后將花朵立即扎成捆,否則盡快放入冷藏室。采收后,首先切掉球根,除去過長的葉尖和影響美觀的黃褐色葉子,然后分級和捆扎。以5厘米一個等級為宜,捆扎在一束中的鳶尾,最長枝與最短枝最好不超過3厘米,花頂部對齊。采收后立即送入預先調(diào)到2℃的冷藏室。秋冬季采收的花莖柔軟易曲,捆扎后應浸入2℃的冷水中并放入2℃的冷藏室至少兩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