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花鳶尾:多年生草本,植株基部圍有棕褐色的老葉葉鞘纖維及披針形的鞘狀葉。根狀莖二歧狀分枝,斜伸,棕褐色;根較粗壯,少分枝。葉略彎曲,暗綠色,有光澤,劍形或條形,有3-5條縱脈。花莖光滑,不分枝或偶有側(cè)枝,有1-2枚莖生葉;苞片2-3枚,草質(zhì),綠色,狹披針形,內(nèi)包含有1-2朵花;外花被裂片匙形,有深紫色的環(huán)形斑紋,內(nèi)花被裂片狹倒披針形,直立。蒴果橢圓形,頂端有細長而尖的喙;種子為多面體,棕褐色,旁附有小翅。花期5月,果期7-8月。
功能主治活血鎮(zhèn)痛。
跌打損傷,閃腰岔氣等痛癥。用量1~2錢,泡酒服。狂犬咬傷:根狀莖3錢,泡酒服,每日服1次,每次1小杯。外用本品全草煎水洗,并將本品搗爛包敷患處。風濕,風寒骨痛:用全草煎水洗。
小花鳶尾的栽培技術(shù)
1.土壤
鳶尾既可以保護地種植,也可以露地種植。任何類型的土壤,只要排水良好、保濕性強并且不板結(jié),都可種植鳶尾。良好的土壤結(jié)構(gòu)對鳶尾的生長很重要,沙壤土栽培效果最好,因為沙壤土的通氣透水性好,非常有利于鳶尾根系的擴展。為了改善粘質(zhì)土壤的結(jié)構(gòu),可在種植前將草木灰、珍珠巖、粗沙等施于土表再深耕混勻;如果土壤的沙性強,滲漏過快,可在種植后的土壤表層撒上稻殼、松針和草炭等覆蓋物來緩解。
2.消毒
種植鳶尾的土壤最好每年消毒一次,土壤消毒是個非常重要的環(huán)節(jié),一般采用深翻晾曬或化學消毒的方法。深翻晾曬一般時間為20天左右,化學消毒一般采用百菌清或五氯硝基苯噴灑進行消毒。種球在種植前也必須消毒,用千分之一的克菌丹或百菌清水溶液浸泡30分鐘即可。種球到貨后應(yīng)立即進行消毒和種植,如果不能立即種植,則必須儲存在2℃以下且通風良好的冷庫,儲藏不可超過兩個星期,儲藏太久會對以后莖葉的生長不利,同時也增加根冠受青霉菌感染的機會。
3.種植
種植鳶尾時,要求土溫低于20℃。如果預計栽培期間的平均溫度會超過23℃,則不能種植鳶尾,必須將種植期提前或延后。如果要得到高品質(zhì)的切花,最好使用大規(guī)格的種球,9/10或10/+。種植鳶尾種球必須十分小心,特別是根系已經(jīng)開始生長時,要注意盡量避免損傷根系。種植深度以種球頂部距土表7-10厘米為宜。淺植的球莖容易因土壤干燥而受損并且在生長后期容易發(fā)生倒伏現(xiàn)象。種植密度以每平方米80-100個球莖為宜 。
4.溫度
種植后的土壤溫度很重要,最低溫度為5-8℃,最高溫度20℃,最適溫度為16-18℃。氣溫最低5℃,最高25℃,最適為15℃。
5.澆水
鳶尾喜水,栽培過程中應(yīng)保持土壤濕潤,土壤過干,不利于植株生長,一般在非雨季,可每10天左右澆一次透水,雨季可自然降雨,秋末要灌足防凍水。翌年早春要及時澆解凍水,解凍水必須澆足澆透。種植前必須澆一次水,以保證種植期間土壤濕潤,利于快速生根。種植后再澆一次水,使土壤同種球充分接觸。以后的土壤濕度以保持濕潤為標準,即手握成團,松開不散。澆水最好在早晨進行。空氣的相對濕度保持在75-80%為好。鳶尾對鹽份敏感,因此,灌溉水的EC值最好不大于0.5ms/cm。
6.施肥
種植前施基肥不可取(有機肥除外),因為鳶尾對土壤鹽分很敏感,如果種前施肥,會增加土壤中的含鹽量,妨礙鳶尾發(fā)根。可采用后期追肥的方法,但鳶尾對氟比較敏感,如過磷酸鈣和三磷化物是禁用的,可用含氟低的二磷酸鹽。種植前可施入牛馬糞或烘干雞糞作基肥,基肥施入后應(yīng)與栽培土壤拌勻,春季栽植成活后,可于初夏追施一次尿素,初秋追施一次磷鉀肥,秋末結(jié)合澆凍水再淺施一次牛馬糞,也可直接撒于圃地。
7.除草
栽植鳶尾的圃地,要提前做好滅草工作。栽植過程中如有雜草應(yīng)及時人工拔除,盡量不采用化學除草劑來清除雜草。
8.采收
秋天,當花頂以下3厘米均著色時便可采收。在春夏兩季,花頂展開1厘米時就可切下,花頂指花蕾完全著色的部分。采收時連根拔起,采收后將花朵立即扎成捆,否則盡快放入冷藏室。采收后,首先切掉球根,除去過長的葉尖和影響美觀的黃褐色葉子,然后分級和捆扎。以5厘米一個等級為宜,捆扎在一束中的鳶尾,最長枝與最短枝最好不超過3厘米,花頂部對齊。采收后立即送入預先調(diào)到2℃的冷藏室。秋冬季采收的花莖柔軟易曲,捆扎后應(yīng)浸入2℃的冷水中并放入2℃的冷藏室至少兩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