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根牡丹”,又稱“首案紅”,株型高,直立,枝粗硬。花皇冠型,深紫紅色。屬于高度特異化的花型,花外瓣大而平展,花內雄蕊全部瓣化,形成多層次的大型花朵,是牡丹中的奇品。傳說,牡丹仙子繪本品時不慎將紫紅色彩墨滴到了初稿上牡丹的根部。她笑笑說,那就變成紫根牡丹吧。后來洛陽花工王首案得到了畫稿,精心培育。不久,王家這種開紫紅色花、長紫根的牡丹就被人們爭相嫁接,一時成了名品,人們稱此花為“首案紅”,因其根為紫色,又稱“紫根牡丹”。
首案紅的功效和作用
食用
牡丹花可供食用。明代的《遵生八箋》載有“牡丹新落瓣也可煎食”,同是明代的《二如亭群芳譜》謂:“牡丹花煎法與玉蘭同,可食,可蜜浸”,“花瓣擇洗凈拖面,麻油煎食至美”,中國不少地方有用牡丹鮮花瓣做牡丹羹,或配菜添色制作名菜的。牡丹花瓣還可蒸酒,制成的牡丹露酒口味香醇。
藥用
藥用栽培者品種單調,花多為白色。以根皮入藥,稱牡丹皮,又名丹皮、粉丹皮、刮丹皮等,系常用涼血祛瘀中藥。李時珍謂:“牡丹以色丹者為上,雖結籽而根上生苗,故謂之牡丹”,還認為野生單瓣者入藥為好,人工為觀賞栽培的重瓣者氣味不純,不可藥用。
丹皮以安徽、四川產量大,安徽銅陵鳳凰山為牡丹皮之鄉,所產丹皮質最佳,習稱鳳丹。丹皮以皮厚、肉質、斷面色白、粉性足、香氣濃、亮星多者為佳。藥材呈筒狀或半筒狀,有縱剖開的裂縫,略向內卷曲或張開,長5-20厘米,直徑0.5-1.2厘米,厚1-4毫米,外表面灰褐色或黃褐色,有多數橫長皮孔及細根痕,栓皮脫落處粉紅色。內表面淡灰黃色或淺棕色,有明顯的細縱紋,常見發亮的結晶(亮星,牡丹酚結晶)。質硬而脆,易折斷,斷面較平坦,淡粉紅色,粉性。氣芳香,味微苦而澀。飲片為淡粉紅色彎月狀或環狀薄片。
丹皮性微寒,味苦、辛。歸心、肝、腎經。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用于溫毒發斑、吐血衄血、夜熱早涼、無汗骨蒸、經閉痛經、癰腫瘡毒、跌撲傷痛等證。現代研究表明,牡丹皮有抗菌、抗炎、抗過敏、抗腫瘤、止血、祛瘀血、清熱解毒、鎮靜、鎮痛、解痙等活性,還能促進單核細胞吞噬功能,提高機體特異性免疫功能,增加免疫器官重量。應用時應注意,血虛有寒,孕婦及月經過多者慎用。牡丹花含黃芪苷,除觀賞外還可入藥,用于調經活血。
植物文化 牡丹花被擁戴為花中之王,有關文化和繪畫作品很豐富。她是中國固有的特產花卉,有數千年的自然生長和兩千多年的人工栽培歷史。其花大、形美、色艷、香濃,為歷代人們所稱頌。
具有很高的觀賞和藥用價值,自秦漢時以藥植物載入《神農本草經》始,散于歷代各種古籍者,不乏其文。形成了包括植物學、園藝學、藥物學、地理學、文學、藝術、民俗學等多學科在內的牡丹文化學。
是中華民族文化和民俗學的一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文化完整機體的一個細胞,透過它,可洞察中華民族的一般特征,這就是“文化全息”現象。牡丹文化兼容多門科學,其構成非常廣泛,它包括哲學、宗教、文學、藝術、教育、風俗、民情等所有文化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