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源于牛郎織女的愛情神話,沉淀了數千年的對愛情的美好愿望。對我們華夏人民而言,七夕的文化底蘊遠比西方情人節要深厚得多,七夕賦予我們的浪漫也不是西方情人節可以比擬的。所以,七夕越來越受追捧,越來越被重視。七夕情人節,人們依然流行送玫瑰花,但更在乎送玫瑰花的含義,更在乎送不同朵數的玫瑰花的含義。那么,七夕送多少朵玫瑰花比較好?七夕送多少玫瑰花更貼近這個節日的意義?

七夕送19朵玫瑰:19朵玫瑰花的寓意是“期待陪伴”。雖說“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但誰不期待可以和喜歡的人一生一世在一起?

七夕送33朵玫瑰:33朵玫瑰花的寓意是“我愛你三生三世”。牛郎織女的愛情可是千古之戀,咱們比不了時間但不能輸了愛意。就在七夕,要對這她許下深情的誓言:我愛你三生三世!

七夕送多少朵玫瑰比較好?適合送代表堅貞愛情的鮮花,比如11朵玫瑰花、19朵玫瑰花、33朵玫瑰花、99朵玫瑰花等等。

七夕節的飲食風俗,各地不盡相同,一般都稱其為吃巧食,其中多餃子、面條、油果子、餛飩等為此節日的食物。吃云面,此面得用露水制成,吃它能獲得巧意。還有許多民間糕點鋪,喜歡制一些織女人形象的酥糖,俗稱“巧人”“巧酥”,出售時又稱為“送巧人”,此風俗在一些地區流傳至今。

七夕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若購買一斤巧果,其中還會有一對身披戰甲,如門神的人偶,號稱“果食將軍”。巧果的做法是:先將白糖放在鍋中熔為糖漿,然后和入面粉、芝麻,拌勻后攤在案上捍薄,晾涼后用刀切為長方塊,罪尤折為梭形面巧胚,入油炸至金黃即成。手巧的女子,還會捏塑出各種與七夕傳說有關的花樣。此外,乞巧時用的瓜果也可多種變化。或將瓜果雕成奇花異鳥,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圖案,稱為“花瓜”。

結扎巧姑

陜西黃土高原地區,在七夕節的夜晚也有舉行各種乞巧活動的風俗,婦女們往往要結扎穿花衣的草人,謂之巧姑,不但要供瓜果,還栽種豆苗、青蔥,在七夕之夜各家女子都手端一碗清水,剪豆苗、青蔥,放入水中,用看月下投物之影來占卜巧拙之命,還穿針走線,競爭高低。同時還舉行剪窗花比巧手的活動。

浙江七夕香橋會

浙江嘉興塘匯鄉古竇涇村,有七夕香橋會。每年七夕,人們都趕來參與,搭制香橋。所謂香橋,是用各種粗長的裹頭香(以紙包著的線香)搭成的長約四五米、寬約半米的橋梁,裝上欄桿,于欄桿上扎上五色線制成的花裝飾。入夜,人們祭祀雙星,乞求福祥,然后將香橋焚化,象征著雙星已走過香橋,歡喜地相會。這香橋,是由傳說中的鵲橋傳說衍化而來。

拜七姐神

在膠東地區,多于七夕拜七姐神。年輕婦女穿上新裝,歡聚一堂,于庭中盟結七姐妹,口唱歌謠:“天皇皇,地皇皇,俺請七姐姐下天堂。不圖你針,不圖你線,光學你七十二樣好手段。”不少地方還制作“巧花”,少女們用面粉制牡丹、蓮、梅、蘭、菊等帶花的餅饃食品(或稱巧果),還有巧菜,即于酒盅中培育麥芽(此即宋代的“種生”),用巧果、巧菜來祭祀織女。

這一夜,姑娘們都在佛堂的地上鋪的草墊上休息。天麻麻亮,一群姑娘們就到田野里去打露水。七月七的露水抹在頭發上,頭發會長得又黑又密實。大家就使勁把青草上、稻子上、各種花草上的露水都用手去打下來抹在頭發上,把頭發弄的濕濕的活象從水里才鉆出來。

拜“七娘媽”

閩南和臺灣的七夕節又是“七娘媽”的誕辰日。民間十分盛行崇拜七娘媽這一被奉為保護孩子平安和健康的偶像。據閩南籍臺灣學者林再復的《閩南人》一書考證,閩南人過去越峽跨洋到臺灣或異國他邦經商、謀生,大都多年未能歸,婦女們只好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有了希望才有生活下去的勇氣。所以,七夕這一相思傳情的節日又演變成對保護孩子的“七娘媽”神的祈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