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景藝術發源于中國,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同書畫、戲曲、中醫一樣是中國人引以自豪的國粹之一。但是,由于長期的社會動蕩和閉關鎖國政策,同廣大世界缺乏盆景藝術的交流,竟致被各國把對盆景藝術悉心研究、廣事宣揚的日本,誤認為盆景藝術的發源地。

新中國成立后,內地盆景藝術有了較大的發展,但因受制于當時極左思潮,也沒有機會為世界各國所了解。直到改革開放,隨著市場經濟與國際接軌及盆景藝術的國際交流日益增多,才逐漸被世人所認識。不過,同一些發達國家相比,內地的盆景藝術仍然趕不上形勢發展的需要。

這里通過對一些國家和地區的盆景藝術的現狀的扼要介紹,以期促進同世界各國盆景藝術的了解與交流,并從中受到啟迪,打破故步自封和各自為政的局面,立足國內,放眼全球,讓中國盆景更好地大踏步走向未來。

與深受日本盆景影響的歐洲盆景不同,非洲盆景則是在中國盆景薰陶下發展起來的。在1 950 年,兩個中國人把中國盆景帶到南非,從而引起當地人對盆景藝術的興趣,非洲地處熱帶,對植物的生長和繁殖極為有利,資源也十分豐富,為盆景的拓展提供了優越的自然條件。

在中國人的指導和幫助下,盆景藝術得到較快的傳播,盆景愛好者也日益增多,其藝術風格也近似中國的嶺南派,但缺乏變化,總的說來比較單調。常用樹種以金合歡、橄欖、猴面包樹、非洲樸、刺桐等為主。

關于盆景藝術的起源與發展,有人作過一個形象的譬喻:中國是盆景藝術的祖父母,日本是盆景藝術的父母,歐美及其他國家是盆景藝術的兒女。亞洲盆景當然應該包括中國和日本,但亞洲其他國家,也同樣適用于這個譬喻,因此,這里在介紹亞洲盆景時,便把中國和日本排除在外。

亞洲國家的文化,大多程度不同地受到中華民族文化的陶冶,因此,對孕育于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盆景藝術,就比歐美及其他國家更容易理解、更容易接受,也更容易掌握和推廣。

盡管這些國家的盆景藝術,并非全都是因為受到中國盆景的直接影響才得以發展,但從他們創作的作品中,仍然會感受到強烈的詩情畫意,閃爍著東方文化的光采。

亞洲國家的盆景藝術大多是在50至60年代才開始起步的。印度尼西亞盆景的歷史要長一些,也不過幾十年,直到1979年才成立全國性的印度尼西亞盆景協會,同時舉行首屆全國盆景藝術作品展。以此為契機,通過新聞媒體的大力宣傳,加快了盆景藝術的發展,現已有40個分會、3000多名會員。

1992年6月,還在巴厘島承辦了有兩大洲的15個國家和地區盆景組織選送的300多件作品參加的國際盆景作品展覽,影響深遠。印度雖然緊鄰中國,與日本也相隔不遠,然而他們的盆景卻是由美國的瑪麗科斯夫人傳入的。

而且,在美國駐印度大使館蘇尼·瓦斯婉尼女士的倡議下,于1972年成立了印度盆景協會。不過,隨著廣大盆景愛好者的迫切需要,為了盡快提高欣賞和制作水平,1979年,印度轉向日本求援,同日本盆景協會共同成立了“印日盆景研究小組”,一方面邀請日本盆景專家來印度共同研討盆景理論、講授技藝;

另一方面派遣盆景愛好者赴日本參觀學習。在“研究小組”的推動下,印度先后出版了盆景專著《熱帶植物》、《盆景藝術與文化》、《美麗的熱帶盆景》等,有力地促進了盆景藝術的健康發展。

據不完全統計,現有盆景組織22個,盆景愛好者4000多人。1989年在日本大阪成立世界盆景友好聯盟時,印度作為25個成員國代表之一出席了會議。同年,印度盆景友好聯盟成立,為進一步加快印度盆景藝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在印度的影響下,其鄰國尼泊爾、巴基斯坦的盆景藝術也從無到有,得到相應的發展,紛紛建立起盆景組織。菲律賓盆景協會成立于1972年,每月的第一個星期六召開會員大會或專業會議。

由邀請的外國盆景專家講課和示范,現有盆景團體會員數百人,近些年來,許多盆景愛好者積極參加了各種國際性的盆景交流活動,使其總體水平有了較大的提高。其所用樹種絕大多數取自當地的狹葉火棘、蠟燭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