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油果,山欖科(Sapotaceae)牛油果屬(Butyrospermum )常綠喬木,全屬約50個種,作為果樹栽培的僅油梨一種。外形像梨,外皮粗糙又像鱷魚頭,因此人們常稱其為鱷梨或油梨,其顏色以紫黑色和深綠色較為常見。果肉含有多種不飽和脂肪酸,所以有降低膽固醇的功效,另外牛油果所含的維生素、葉酸對美容保健等也很有功效。
形態特征:牛油果的葉長圓形,長15-30厘米,寬6-9厘米,先端圓或鈍,基部圓或鈍,幼時上面被銹色柔毛,后兩面均無毛,中脈在上面呈凹槽,下面渾圓且十分凸起,側脈30對以上,相互平行,兩面稍凸起,網脈細;葉柄圓形,長約10厘米。
牛油果的花梗被銹色柔毛;花萼裂片披針形,外面被毛;花有香甜味,花冠裂片卵形,全緣。漿果球形,直徑3-4厘米,可食,味如柿子;種子卵圓形,長約2-3厘米,黃褐色,具光澤,疤痕側生,長圓形。牛油果的花期6月,果期10月。
生態習性:牛油果因品種不同對溫度的適應性差異很大,墨西哥系的耐寒性比較強,危地馬拉系和西印度系的耐寒性較弱。引入中國的較多是墨西哥系,該系原產于熱帶高原。牛油果需要年降雨量在1000毫米以上,根淺,枝條脆弱,不能耐強風,大風可導致減產。
它對土壤的適應性較強。牛油果多用種子繁殖,也可用芽接壓條方法。播種時要剝去種皮在砂床催芽,選擇土層深厚、排水良好、避風之地種植。株行距以5 m×(6~7)m較適宜。品種混栽可保證授粉。
牛油果的栽培技術
覆蓋:牛油果是在熱帶雨林條件下、在競爭陽光中生長的果樹,高溫高濕的環境使其快速生長,若環境條件不具備則生長慢。故國外牛油果栽培多強調初期在植株附近生草或種綠肥,并在根際附近大量覆蓋,通過覆蓋增加表土有機質,形成與原產地相似的雨林根際環境,穩定根際生態條件,促進能抑制根腐病活動的微生物的繁殖。
故從幼樹期到樹體本身能通過落葉形成覆蓋層和根腐病發生前,進行樹盤幼樹特別重要。在冬季開始覆蓋,春天補充厚度,到夏天便能形成很好的覆蓋層。根際覆蓋還可減少土壤水分蒸發,減輕干熱對牛油果的損害,夏降土溫,冬升土溫,增加土壤有機質,減少雜草,防止坡地水土流失。但雨季要防覆蓋土壤過濕。
施肥:牛油果種植后1~4年的幼樹期,是牛油果豐產優質栽培打基礎的時期,應合理施肥,促進幼樹快生速長。牛油果樹缺肥的征兆是嚴重落葉和枝枯。牛油果幼樹和結果樹的合理施肥,都要根據土壤肥力、樹齡、植株生長或生長與結果情況,決定施肥種類和數量。
一般都要平衡地施用氮、磷、鉀等完全肥料,最好是通過土壤及葉片的營養分析來指導施肥。中國華南紅壤山坡有機質缺乏,有效鉀、有效磷缺,更應重視鉀、磷肥的施用。油梨幼樹根系易受氮肥傷害,且多施氮肥易使枝葉徒長,延遲結果,應注意氮肥的施用。
在國外,每株每年施純氮110~450g,隨樹齡增長逐年增加,其中一半以有機肥作氮源。在植后第一年應少量勤施。在有霜凍的地區,秋冬宜停止施氮肥,多施磷、鉀肥,避免冬梢發生寒害。過磷酸鈣則每年每株施900g。硫酸鉀每年每株施1.8~2.2kg。
灌水:牛油果周年常綠,全年均需保持根際土壤濕潤,對土壤干旱十分敏感,一旦缺水,生理機能受阻,樹勢衰弱,導致落葉落果,冬季抗寒力降低,故干旱時要適當灌水。從坐果到果實成熟,保持土壤水分至關重要,坐果的第一個月若受旱幼果嚴重脫落。
在海南島,4~5月的干熱天氣使油梨嚴重落果。故若連晴10~20天,園地土壤開始微裂,就應及時灌溉;降雨量長期低于蒸騰、蒸發量,也應補充灌水。但灌水要恰到好處,既要充足,又切忌過量。
一般以濕透土壤為妥,若過濕,會加劇根腐病,又會降低果實可溶性固形物的含量。最好用噴灌或滴灌,漫灌可能使根系腐爛,滴灌可節水50%~60%。若干旱葉片開始卷曲,還可進行樹冠噴水。雨季要注意排水,平地果園尤為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