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斯里蘭卡的貝拉迪尼亞植物園里,有幾株竹子其高度達30-35米,即為龍竹。在分類學上這屬于禾本科竹亞科牡竹屬。該屬約30種以上,均為喬木狀竹類,一般高24-30米,幼時常被白色蠟粉,地下走莖(竹鞭)粗短,桿叢生,竹梢常下垂。

巨大的竹桿可作建筑用材和引水管。本屬大部分種類產于亞洲東南部、印度、斯里蘭卡、緬甸等地,也常見栽培。中國約有10多種,分布于西南部和南部。1999年5月1日在昆明舉行的世界園藝博覽會上展出了世界最高的巨龍竹,它高達40米,竹竿粗30多厘米。

形態特征:龍竹的竿高20-30米,直徑20—30厘米,直立,梢端下垂或長下垂,節處不隆起;節間長30-45厘米,壁厚1—3厘米,幼時在外表被有白蠟粉;竿分枝習性高,每節分多枝,主枝常不發達。

竿籜早落;籜鞘大形,厚革質,鮮時帶紫色,全緣,背面貼生暗褐色刺毛;籜耳與下延之籜片基部相連,多少有些外翻,以后易脫落;籜舌顯著,高6-12毫米,邊緣有短鹵狀裂刻;籜片外翻,卵狀披針形,長13—38厘米,其基部約占籜鞘頂端的4/5。末級小枝具5—15葉,葉鞘無毛;葉耳無;葉舌隆起,高1—3毫米,邊緣具不整齊的齒裂。

生態習性:龍竹適生于熱帶、南亞熱帶和中亞熱帶(要求無重霜)等氣候環境,龍竹以南亞熱帶海拔1200~1800米范圍內生長最好;龍竹為暖熱性喜濕怕寒竹種,有一定的抗旱耐瘠能力;

龍竹無性繁殖小苗,在2~3年內能抽筍成竹四代(實際為四級分蘗),高粗度逐代增加近一倍,筍眼數也增加近一倍;第四代竹的形態特征已接近母竹的形態特征;龍竹的成竹生長過程可以劃分為幼齡竹,壯齡竹,成熟竹和過熟竹四個階段;

龍竹開花是由于竹林衰老和環境惡化造成,可以通過松土除草,挖除老竹蔸、灌溉、施肥和噴施生長素等措施來進行復壯更新。牡竹屬中栽培最廣泛的可算是本種,我國滇西南可能是它的自然分布區。

此為世界上最大的竹類之一,可為良好的建筑和篾用竹材。其筍味苦,不宜蔬食,但加工漂洗和蒸煮后能制作筍絲和筍干商品稱為“玉蘭片”),其色澤淡黃,頗受人們歡迎。

龍竹的撫育管理:新造林地1~ 3 a 間, 離竹叢1. 5 m處, 可間種農作物, 套種豆類、綠肥。以耕代撫, 以短養長, 可增加農作物收成, 又能促進新竹生長。竹叢每年松土1~ 2 次,結合施肥進行, 不要損傷竹蔸和筍芽。

每年雨季前10~ 20 d 施肥, 每叢每年施肥0. 5 kg, 尿素、過磷酸鈣、氯化鉀配合使用,N . P . K 為5 . 4 . 1。施肥方法為以竹叢為中心, 在30 cm 半徑外圍環狀溝施,深30 cm, 寬30 cm, 逐年外移。竹林發筍后, 每年每叢保留2~ 3 個健壯筍作母竹,其余筍采除。成林地的撫育主要是護筍養竹。

林地需施肥:竹類植物生長快,發筍多,產量高,吸收土壤養分多,且竹材采伐時,竹材和枝也被隨之運出林地,帶走大量營養物質,而殘留的竹蔸和根系腐爛分解慢。

所含的養分不能及時供給活立竹生長需要,林地需進行施肥,提高抽發新竹的數量和柿俊C看悅磕曄2 kg, 肥種及配比同上。施肥方法為沿竹冠滴水線環狀溝施,深30 cm,寬30 cm。注意施肥后一定要覆土,提高肥效。

發筍期管理:發筍初期和發筍盛期, 所抽發的竹筍粗壯, 成林柿亢, 筍體柿亢, 根據筍用或材用的需要, 留竹采筍。一般每叢選留4~ 6 筍作母竹, 其余筍割采加工。末期出土的竹筍數量少, 細弱, 可以清除。發筍季節, 要防止人牧危害, 嚴禁放牧, 為改善林地條件, 應經常清除雜草灌木, 疏松林地, 提高土壤柿Α

采伐與更新:竹林為異齡林。一般只能采用齡級擇伐方式, 采伐3~4年生稈齡的稈材。采伐時應掌握伐老留新, 伐密留稀, 伐有病蟲害的、留生長健壯的, 伐細留粗, 伐叢內留叢緣的原則。筍期不宜采伐, 最好在晚冬和早春伐竹。經采伐后的竹林, 應及時挖除老殘竹蔸、疏松林地、壅蔸培土, 復壯更新, 恢復并提高產量。

龍竹的病蟲害防治:龍竹常見病害為煙煤病, 由蚜蟲、介殼蟲群集于葉背吸食葉液引起、傳播, 危害小枝和葉片。治病先治蟲。

蚜蟲防治方法:適當間伐及修枝, 使竹林通氣良好。用0. 5 kg 煙葉加10 kg 熱水, 浸泡后進行揉搓, 再用熱水溶解0. 1 kg 中性肥皂, 倒入煙葉液中, 加清水20 kg 攪拌混合均勻進行噴射, 或噴射50% 樂果乳劑0. 067%溶液。

介殼蟲防治方法:及時清除被害竹葉燒毀。若蟲期用50%馬拉松乳劑0. 1%溶液, 或25%亞胺硫磷0. 05%溶液噴射葉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