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尾葵,又名黃椰子,為叢生常綠灌木或小喬木。莖干光滑,黃綠色,無毛刺,嫩時披蠟粉,上有明顯葉痕,呈環紋狀。葉面滑細長,羽狀復葉,全裂,長40~150cm,葉柄稍彎曲,先端柔軟;裂片條狀披針形,左右兩側不對稱,中部裂片長約50cm,頂部裂片僅10cm,端長漸尖,常為2短裂,背面主脈隆起;

葉柄、葉軸、葉鞘均淡黃綠色;葉鞘圓筒形,包莖。肉穗花序圓錐狀,生于葉鞘下,多分支,長約40cm,寬50cm;花小,金黃色,花期3~4月。果近圓形,長1.2cm,寬1.1cm,橙黃色。種子1~3枚,卵形至橢圓形。基部多分蘗,呈叢生狀生長。

形態特征:散尾葵的果實略為陀螺形或倒卵形,長約1.5-1.8厘米,直徑0.8-1厘米,鮮時土黃色,干時紫黑色,外果皮光滑,中果皮具網狀纖維。種子略為倒卵形,胚乳均勻,中央有狹長的空腔,胚側生。散尾葵的花期5月,果期8月。

生長習性:散尾葵性喜溫暖濕潤、半陰且通風良好的環境,越冬最低溫要在10℃以上。原產地可高達3~8m。生長季節必須保持盆土濕潤和植株周圍的空氣濕度;散尾葵怕冷,耐寒力弱。

在中國北方地區室外培養的一般于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入室,須放在陽光充足處,越冬期室溫白天23~25℃,夜間維持15℃,至少需保持8℃以上,否則會受凍害,造成冬春季死亡;在越冬期還須注意經常擦洗葉面或向葉面少量噴水,保持葉面清潔。

散尾葵為熱帶植物。喜溫暖、潮濕、半蔭環境。耐寒性不強,氣溫20℃以下葉子發黃,越冬最低溫度需在10℃以上,5℃左右就會凍死。故中國華南地區尚可露地栽培,長江流域及其以北地區均應入溫室養護。苗期生長緩慢,以后生長迅速。適宜疏松、排水良好、肥沃的土壤。枝葉茂密,四季常青,耐蔭性強。幼樹盆栽作室內裝飾。

散尾葵的繁殖方式:散尾葵可用播種和分株繁殖。播種繁殖所用種子多從中國以外進口。一般盆栽多采用分株繁殖。

播種繁殖:能獲得種子的,將采收下來的果實洗凈果肉,把種子浸在35℃溫水中浸泡兩天后播下。隨發芽隨移植。晴天應多噴葉面水。一般幼齡期生長緩慢,成齡后生長迅速。

分株繁殖:一年四季均可。于4月左右,結合換盆進行,選基部分蘗多的植株,去掉部分舊盆土,以利刀從基部連接處將其分割成數叢在傷口處需涂上草木灰或硫磺粉進行消毒。每叢不宜太小,須有2-3株,并保留好根系;

初定植的植株,因根系尚未發育好,應避免在強光下長時間照射。適量澆水,每日數次向葉面噴水,保持葉部濕潤。于20-25℃溫度下養護,恢復成型較快。一般養護1-2年即可成為盆栽商品。否則分株后生長緩慢,且影響觀賞。分栽后置于較高濕溫度環境中,并經常噴水,以利恢復生長。

散尾葵的病害防治

葉枯病:散尾葵葉枯病是由真菌侵染造成的一種常見病害,對散尾葵生長影響很大,輕者使葉片干枯,重者會導致植株整株死亡。現將其發病癥狀、發病規律及防治方法介紹如下:

發病癥狀病菌最先侵染葉尖和葉緣,發病初期染病處呈褐色斑點或條塊狀斑塊,中期斑點或斑塊逐漸擴大并相互連接,后期葉片呈現灰白狀干枯。

發病規律致病病菌在病株上或土壤中越冬,以分生孢子借風、雨、噴淋澆水傳播,病菌從植株傷口侵入。高溫、高濕及密不通風環境易患此病。加強疫病檢查,不引進帶病植株;加強通風,發病期避免雨淋和噴淋;

及時將受害枝葉剪除,阻止繼續浸染,修剪后傷口涂抹達科寧藥膏進行處理;如有病害發生可用70%甲基托布津800液或75%百菌清1000倍液噴灑,間隔7-10天噴施一次,連續噴3至4次,可有效控制病情。

散尾葵每天可以蒸發一升水,是最好的天然“增濕器”。此外,它綠色的棕櫚葉對二甲苯和甲醛有十分有效的凈化作用。經常給植物噴水不僅可以使其保持蔥綠,還能清潔葉面的氣孔。

散尾葵的作用用途

市場背景:散尾葵的葉片在整個切葉領域里是主要的葉材之一,每年在市場上都供不應求, 冬季價格更是不菲。由于散尾葵的生產受地域和設備以及栽培技術的制約, 而且大多數種植者對散尾葵切葉生產的技術管理并不十分了解, 所以其優質葉片的產量難以在短期內大幅度提高。

園林用途:散尾葵形態瀟灑優美,性耐陰,在明亮的室內可長時間地陳設觀賞,在較暗的環境也可連續擺放4-6周,是深受歡迎的高檔觀賞植物,冬季注意保暖。棕櫚科叢生常綠熱帶灌木。葉羽狀披針形,先端柔軟。

姿態優美婆娑,適宜室內擺放。枝條開張,枝葉細長而略下垂,株形婆娑優美,姿態瀟灑自如,是著名的熱帶觀葉植物。它較耐陰,適合于室內綠化裝飾。一般中小盆可布置客廳、書房、臥室、會議室等,可供較長期觀賞。

在較陰暗的室內連續觀賞1~2個月,仍可保持較好的觀賞狀態。大株種植于木桶,布置于大樓門廳、大堂等處,可體現熱帶鳳光。屬常綠灌木,原產于馬達加斯加島,喜溫暖、多濕及半陰環境,耐寒力較弱。散尾葵葉子還可用于插花中切葉,作為插花中的陪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