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蘆薈(學名:Aloe chinensis Baker),是阿福花科蘆薈屬的多年生常綠肉質植物。也稱油蔥(《嶺南雜記》),象鼻草(《綱目拾遺》),象鼻蓮、羅幃草、羅幃花(《植物名實圖考》),蔑草、龍蔑草、龍角、烏七。學術界稱之為中國蘆薈或華蘆薈。
植株全高約80cm。葉近2列簇生,線狀披針形,有黃斑,肉質多汁。長15-35cm。邊緣有刺狀小齒。花葶高達70cm總狀花序有花數10朵,花黃綠色,有紅斑,花期夏秋。華南地區常見栽培,也有野化。
用吸芽繁殖,越冬氣溫需15℃以上,適宜盆栽和溫室種植。含蒽醌類物質較少,是理想的食用蘆薈種。已載入中國藥典。葉汁(干燥品為不規則團塊破碎的顆粒,棕褐色或黑綠色)治燙火傷,咳嗽及利尿,也可美容。
形態特征:中國蘆薈的根為須根。莖短,直立。葉簇生頂部,螺旋狀排列,有時為二列排列。葉子肥厚,葉片披針形。葉長30-80厘米,葉寬3-16厘米,葉厚2.5-6厘米,葉子先端漸尖,基部略抱莖。
葉片淺綠色,有時有淺白色斑點大而明顯,隨著葉片的生長,斑點逐漸消失,葉緣有刺狀齒。花為總狀花序,高40-80厘米,花疏散,呈黃色,有時為紫色或帶斑點,外有膜質苞片。花被筒狀,中部以上6裂,雄蕊6枚,子房上位。果為蒴果,三角形,長約0.8厘米。花期7~8月。
中國蘆薈的栽培技術:中國蘆薈在夏季高溫時有一個短暫的休眠期,要注意控制水分,不宜澆水過多。否則易爛根死亡。適時澆水是炎熱夏季特別要注意的。
蘆薈喜光耐熱,但在夏季溫度高、降水少時也要防止干旱,適當地澆水可獲得更高的產量。澆水造成不能過量,一般5~10天澆一次即可。生長旺盛期土壤中養分不斷被株體吸收,如不及時追肥就會影響蘆薈生長。
有機肥一般肥效慢,不能等蘆薈生長受了影響后再施肥,這樣就來不及了。施肥一次不宜過多,不要沾污葉片,如果沾污要用清水沖洗。種植三年左右的蘆薈就可采摘了。三年以上的葉子藥用價值更高。
采葉時一般要從植株下部開始,成熟的葉片順熱肅下,不要傷害植株,并晝保持中體完整。因蘆薈葉中水分占96%以上。破損的葉體中的汁液流出,對其營養是個損失。另外破損的葉子也不易保存,還會影響其它葉片存放。
到了秋季就要控制澆水,可采取噴水的方法,即使土壤比較干燥也沒有關系,否則很容易爛根。秋冬季節除了注意保暖,還要注意盡量讓蘆薈多見陽光。室內盆栽蘆薈可以放到避風向陽的地方。如果溫度較低,可以用透明的塑料袋罩住,在早上9點以后,3下午點以前進行日曬。
中國蘆薈的作用用途
觀賞價值:中國蘆薈葉色翠綠、花色艷麗,是花葉并賞的觀賞植物,可點綴書桌、幾架及窗臺。蘆薈可以清除室內的甲醛污染。
藥用價值:中國蘆薈四季可采,藥用部分為新鮮葉片流出的汁液,蒸發至適當濃度,冷卻凝固,鮮汁亦可用。性寒,味苦。根、花有小毒。有清肝瀉熱,通便消積,消疳殺蟲之功能。
主要用于肝火頭痛、目赤、熱結便秘、驚癇、閉經、小兒疳熱蟲積、疥癬、痔瘺等病癥。臨床上應用于五官科,內科,外科,婦科,對腫瘤的治療,X線損傷的治療等。
中國蘆薈在美容上的功效,蘆薈中的有些成分對皮膚有滋養作用,可加速皮膚的代謝,減少皮膚皺紋的生成,使皮膚光澤豐潤,富有彈性。對皮膚粗糙、雀斑、疤疹、痤瘡等亦有較好的療效。
蘆薈含β-胡蘿卜素、蘆薈素A、蘆薈苦素、蘆薈大黃素甙、蘆薈霉素、蘆薈多糖,對腸胃病、肝病、糖尿病、心臟病、高血壓病均具有不同程度的療效。尤其對胃潰瘍、消化不良、肺結核等療效更佳;而對各種灼傷、燙傷和曬傷亦有顯著療效,具有抑制過濾性病毒、霉菌和癌細胞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