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翹又名黃花條、連殼、青翹、落翹、黃奇丹等,果實入藥。連翹是清熱解毒的中藥,主治熱病初起,風熱感冒,發熱,心煩,咽喉腫痛,急性腎炎等。連翹早春先葉開花,花開香氣淡艷,滿枝金黃,艷麗可愛,是早春優良觀花灌木。
連翹是中國臨床常用傳統中藥之一,又名黃花條、連殼、青翹、落翹、黃奇丹等。《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05年版一部收載的連翹為木犀科(Oleaceae)連翹屬(Forsythia)植物連翹(Forsythia suspensa(Thunb.)Vahl)的干燥果實,果實初熟尚帶綠色時采收稱為青翹,果實熟透顏色發黃時采收稱為老翹。
連翹有抗菌、強心、利尿、鎮吐等藥理作用,常用連翹治療急性風熱感冒、癰腫瘡毒、淋巴結結核、尿路感染等癥,為雙黃連口服液、雙黃連粉針劑、清熱解毒口服液、連草解熱口服液、銀翹解毒沖劑等中藥制劑的主要原料。
形態特征:連翹的花通常單生或2至數朵著生于葉腋,先于葉開放;花梗長5-6毫米;花萼綠色,裂片長圓形或長圓狀橢圓形,長(5-)6-7毫米,先端鈍或銳尖,邊緣具睫毛,與花冠管近等長;
花冠黃色,裂片倒卵狀長圓形或長圓形,長1.2-2厘米,寬6-10毫米;在雌蕊長5-7毫米花中,雄蕊長3-5毫米,在雄蕊長6-7毫米的花中,雌蕊長約3毫米。連翹的花期3-4月。連翹的果期7-9月。
生長習性:連翹喜光,有一定程度的耐蔭性;喜溫暖,濕潤氣候,也很耐寒;耐干旱瘠薄,怕澇;不擇土壤,在中性、微酸或堿性土壤均能正常生長。連翹在干旱陽坡或有土的石縫,甚至在基巖或紫色沙頁巖的風化母質上都能生長。
連翹根系發達,雖主根不太顯著,但其側根都較粗而長,須根眾多,廣泛伸展于主根周圍,大大增強了吸收和固土能力;連翹耐寒力強,經抗寒鍛煉后,可耐受-50℃低溫,其驚人的耐寒性,使其成為北方園林綠化的佼佼者;連翹萌發力強、發叢快,可很快擴大其分布面。因此,連翹生命力和適應性都非常強。
據實驗表明:連翹可正常生長于海拔250m-2200m、平均氣溫12.1℃-17.3℃、絕對最高溫36℃-39.4℃、絕對最低溫-4.8℃-14.5℃的地區,但以在陽光充足、深厚肥沃而濕潤的立地條件下生長較好。
連翹的栽培技術
選地:育苗地最好選擇土層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夾沙土地;扦插育苗地,最好采用砂土地(通透性能良好,容易發根),而且要靠近有水源的地方,以便于灌溉。要選擇土層較厚、肥沃疏松、排水良好、背風向陽的山地或者緩坡地成片栽培,以有利于異株異花授粉,提高連翹結實率,一般挖穴種植。亦可利用荒地、路旁、田邊、地角、房前屋后、庭院空隙地零星種植。
整地:地選好后于播前或定植前,深翻土地,施足基肥,每畝施基肥3000公斤,以廄肥為主,均勻地撒到地面上。深翻30厘米左右,整平耙細作畦,畦寬1.2米,高15厘米,畦溝寬30厘米,畦面呈瓦背形。栽植穴要提前挖好。施足基肥后栽植。
育苗:連翹可用種子、扦插、壓條、分株等方法進行繁殖,生產上以種子、扦插繁殖為主。
種子繁殖
采種:要選擇優勢母株。選擇生長健壯、枝條間短而粗壯、花果著生密而飽滿,無病蟲害,品種純正的優勢單株作母樹。注意觀察開花、結實的時期,掌握適宜的采種時間。采集要及時,避免種子成熟后自行脫落。
一般于9月中、下旬到10月上旬采集成熟的果實。要采發育成熟、籽粒飽滿、粒大且重的連翹果,然后薄攤于通風陰涼處,陰干后脫粒。經過精選去雜,選取整齊、飽滿又無病蟲害的種子,貯藏留種。
種子貯藏:在不同條件下貯藏連翹種子,對其發芽率影響極大。北京科研單位1977年收連翹種子放雞心瓶藏室溫下,至1979年2月26日測發芽率為43.7%。據海南藥物站試驗:連翹種子采用干燥器貯存較好。
貯存11個月出苗率仍可達85.3%,用于砂貯存7個月,出苗率則降至31.3%,貯存8個月以上則完全喪失發芽力。而用潮砂貯存,在貯存期間種子已陸續發芽,故播種后期出苗率不如干燥器貯存高。
種子萌發:連翹種子容易萌發,應該說種子適宜在較高的溫度下萌發。依據種子貯存及萌發情況,結合實踐經驗,栽培時間可安排在春季或冬季,春播在4月上、中旬,冬播在封凍前進行。
種子育苗:連翹種子的種皮較堅硬,不經過預處理,直播圃地,需1個多月時間才發芽出土。因此,在播前可進行催芽處理。新引種地區可采用此法。具體方法為:選擇成熟飽滿的種子,放到30℃左右溫水中浸泡4小時左右,撈出后摻濕砂3倍用木箱或小缸裝好。
上面封蓋塑料薄膜,置于背風向陽處,每天翻動2次,經常保持濕潤,10多天后,種子萌芽,即可播種。播后8-9天即可出苗,比不經過預處理種子可提前出苗20天左右。如土地干旱,先向畦內澆水,水滲下表土稍松散時播種。
春播在“清明”前后,冬播在封凍前(種子不用處理,第二年能出苗)。播時,在整好的畦面上,按行距20—25厘米,開1厘米深的溝,將種子摻細砂,均勻地撒入溝內,覆土摟平,稍加鎮壓。10-15天幼苗可出土。
每畝用種量2-3公斤左右。覆土不能過厚,一般為1厘米左右,然后再蓋草保持濕潤。種子出土后,隨即揭草。苗高10厘米時,按株距10厘米定苗,第二年4月上旬苗高30厘米左右時可進行大田移栽。
大田直播:按行距2米,株距1.5米開穴,施入堆肥和草木灰,與土拌和。3月下旬至4月上旬開始播種,也可在深秋土壤封凍前播種。每穴播入種子10余粒,播后覆土,輕壓。注意要在土壤墑情好時下種。
壓條繁殖:是在春季將植株下垂枝條壓埋入土中,翌年春剪離母株定植。一般以扦插繁殖為主,苗木宜于向陽而排水良好的肥沃土壤上栽植,若選地不當、土壤瘠薄,則生長緩慢,產量低,每年花后應剪除枯枝、弱枝及過密、過老枝條,同時注意根際施肥。
插條繁殖:秋季落葉后或春季發芽前,均可扦插,但以春季為好。選1-2年生的健壯嫩枝,剪成20—30厘米長的插穗,上端剪口要離第一個節0.8厘米,插條每段必須帶2-3個節位。然后將其下端近節處削成平面。
為提高扦插成活率,可將插穗分扎成30—50根1捆,用500ppmABT生根粉或500—1000ppm吲哚丁酸溶液,將插穗基部(1-2厘米處)浸泡10秒鐘,取出晾干待插。南方多于早春露地扦插,北方多在夏季扦插。
插條前,將苗床耙細整平,作高畦,寬1.5米,按行株距20×10厘米,斜插入畦中,插入土內深18-20厘米,將枝條最上一節露出地面,然后埋土壓實,天旱時經常澆水,保持土壤濕潤。
但不能太濕,否則插穗入土部分會發黑腐爛。正常管理,扦插成苗率可高達90%。加強田間管理,秋后苗高可達50厘米以上,于次年春季即可挖穴定植。
分株繁殖:在“霜降”后或春季發芽前,將3年以上的樹旁發生的幼條,帶土刨出移栽或將整棵樹刨出進行分株移栽。一般一株能分栽3-5株。采用此法關鍵是要讓每棵分出的小株上,都帶一點須根,這樣成活率高,見效快。
定植:栽植前,先在穴內施肥,每穴施腐熟廄肥或土雜肥及適量的復合肥(見選地整地)。栽植時要使苗木根系舒展,分層踏實,定植點覆土要高于穴面,以免雨后穴土下沉,不利成活和生長。
為克服連翹同株自花不孕,提高授粉結果率,在其栽植時必須使長花柱花與短花柱花植株定植點合理配置。據有關報導,這兩種不同類型花的植株同時生長在不同的環境下結果率差異很大。在相間栽培(行間混交)條件下,結果率為63.9%,在自然情況下結果較多的地塊,結果率僅47%。
因此,將相同栽培改為株間混交配置栽植,其結果率要高些,因為株間混交使長花柱花植株與短花柱花植株互相處在包圍之中,授粉時比行間混交授粉受風向、坡向、上下坡的影響要小些,能明顯提高授粉率。
連翹株間混交,相鄰兩行長花柱植株與短花柱植株配置不同,兩者上下左右要錯開,即單行與單行、雙行與雙行配置的植株一致。除花期外,連翹長花柱花植株與短花柱花植株,在外形上不易辨別,特別是幼苗。
為適應生產需要,可在其開花時,將其分別采用扦插、壓條、分株等方法繁殖,其中主要是扦插,因為其繁殖材料來源廣,利用率高,繁殖系數大,能滿足造林需要。由此,便可解決兩種不同類型的花植株混交栽植種苗不足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