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角瓜的學名Calotropis gigantea (L.) Dry.ex Ait.f.,別名哮喘樹、羊浸樹、斷腸草。直立灌木,高達3米,有毒。產于云南、四川、廣西和廣東等省區。有很高的經濟和藥用價值。
形態特征:牛角瓜是直立灌木,高達3米,全株具乳汁;莖黃白色,枝粗壯,幼枝部分被灰白色絨毛。葉倒卵狀長圓形或橢圓狀長圓形,長8~20厘米,寬3.5~9.5厘米,頂端急尖,基部心形;兩面被灰白色絨毛,老漸脫落;側脈每邊4~6條,疏離;葉柄極端,有時葉基部抱莖。
牛角瓜的聚傘花序傘形狀,腋生和頂生;花序梗和花梗被灰白色絨毛,花梗長2~2.5厘米;花萼裂片卵圓形;花冠紫藍色,輻狀,直徑3~4厘米,裂片卵圓形,長1.5厘米,寬1厘米,急尖;副花冠裂片比合蕊柱短,頂端內向,基部有距。
牛角瓜的蓇葖單生,膨脹,端部外彎,長7~9厘米,直徑3厘米,被短柔毛;種子廣卵形,長5毫米,寬3毫米,頂端具白色絹質種毛;種毛長2.5厘米。牛角瓜的花果期幾乎全年。
牛角瓜的栽培技術
育苗技術:牛角瓜主要為實生苗繁殖,周年開花,果實主要在夏、秋兩季成熟。在播種前,需要將其種子在溫水中浸泡12h,種植在無紡布袋內,一般的覆蓋深度約為1cm,這樣有利于其種子的萌發,播種后要保持土壤濕潤。
調查發現種子在1周后即可發芽,且發芽率可達80%以上,待幼苗長至40d左右即可移栽,移栽成活率可達85%以上。牛角瓜在于熱河谷地區可全年種植,但要幼苗生長的快而壯實,一般需要在春季播種。
管理方法:牛角瓜是陽性植物,需對其采用陽畦種植,株行距為60cm×60cm較易生長,幼苗移栽10d后,每15d施1次液態肥,肥料以氮、磷和鉀肥為主,苗木生長的后期為了促進開花及果實膨大,需主要施磷肥和鉀肥,牛角瓜株高長至40cm左右即可開花。
其開花量很大,但最終結果的花序卻比較少,因此管理中需要通過疏花處理來減少養分散失,在花期和果期為增加樹體對養分的需求,則要增施有機肥料。牛角瓜的生長速度較快,會形成較大郁閉度。
一部分枝條會慢慢地失去活力而枯死,因此需要在不同的季節對樹體進行修剪,如春季要進行摘心處理,冬季剪去枯枝和過密枝等。另外,還需對牛角瓜有針對性地進行一定程度的病蟲害防治。
牛角瓜的作用用途
經濟價值:牛角瓜的果實經脫籽后取其種子的冠毛纖維,將該冠毛纖維經鞣軟處理,便可得到具有一定柔軟度的纖維。牛角瓜纖維用于紡織生產可替代棉纖維,織成的面料具有很多優點,不但有絲綢的滑爽質感,又有一定的透氣性和舒適感。
是一種值得推廣的生態環保的新型纖維材料。牛角瓜的莖皮纖維可用于制繩索、造紙、人造棉和織麻布、麻袋等,其種毛可作填充物及絲絨原料。牛角瓜纖維與木棉纖維類似,其橫截面的中空度較大。
可以作為潛在的吸水吸油材料、保暖材料和浮力材料等。莖皮纖維可供造紙、制繩索及人造棉,織麻布、麻袋;種毛可作絲絨原料及填充物。乳汁干燥后可用作樹膠原料,還可制鞣料及黃色染料。全株可作綠肥。
藥用價值:牛角瓜具有廣泛的藥用價值,在印度被認為是傳統的藥用植物,其根、莖、葉和果等均可藥用,具有消炎、抗菌、化痰和解毒等作用,用于麻風病、哮喘、咳嗽、潰瘍和腫瘤等疾病的治療。
牛角瓜的乳汁具有強心、保肝、鎮痛消炎等療效,樹皮可治癲癇。2009年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熱帶作物品種資源研究所的相關專家通過從牛角瓜中提取出的具有抗癌作用化合物,令我國又新增2項牛角瓜提取物抗癌新專利。莖葉的乳汁有毒,含多種強心甙,供藥用,治皮膚病、痢疾、風濕、支氣管炎;樹皮可治癲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