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桂(Laurus nobilis)樟科月桂屬的一種,為亞熱帶樹種。月桂是常綠小喬木或灌木,樹冠卵圓形,分枝較低,小枝綠色,全體有香氣。葉互生,革質,廣披針形,邊緣波狀,有醇香。單性花,雌雄異株,傘形花序簇生葉腋間,小花淡黃色。
核果橢圓狀球形,熟時呈紫褐色。花期3-5月,果熟期6-9月。月桂喜光,稍耐陰。喜溫暖濕潤氣候,也耐短期低溫(-8℃)。原產地中海一帶,中國浙江、江蘇、福建、臺灣、四川及云南等省有引種栽培。
月桂的拉丁字源Laudis意為“贊美”,羅馬人視之為智能、護衛與和平的象征。所以在奧林匹克競賽中獲勝的人,都會受贈一頂月桂編成的頭環,而“桂冠詩人”的意象,也正是由這個典故衍生出來的。人們也常將月桂樹與醫療之神阿波羅聯想在一起。
形態特征:月桂的花為雌雄異株。傘形花序腋生,1-3個成簇狀或短總狀排列,開花前由4枚交互對生的總苞片所包裹,呈球形;總苞片近圓形,外面無毛,內面被絹毛,總梗長達7毫米,略被微柔毛或近無毛。
雄花:每一傘形花序有花5朵;花小,黃綠色,花梗長約2毫米,被疏柔毛,花被筒短,外面密被疏柔毛,花被裂片4,寬倒卵圓形或近圓形,兩面被貼生柔毛;能育雄蕊通常12,排成三輪,第一輪花絲無腺體,一第二、三輪花絲中部有一對無柄的腎形腺體。
花藥橢圓形,2室,室內向;子房不育。雌花:通常有退化雄蕊4,與花被片互生,花絲頂端有成對無柄的腺體,其間延伸有一披針形舌狀體;子房1室,花柱短,柱頭稍增大,鈍三棱形。月桂的花期3-5月。月桂的果期6-9月。
生長習性:月桂喜光,稍耐陰。喜溫暖濕潤氣候,也耐短期低溫(-8℃)。宜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壤土或沙壤土。不耐鹽堿。怕澇。
月桂的栽培技術:月桂的繁殖方法主要以扦插繁殖為主,也可播種、分株
扦插繁殖:硬枝插在春季3月份進行。選取前一年秋梢作插穗,7-8厘米長,帶踵,插壤用沙或蛙石,插后搭塑料拱棚封閉,并遮蔭,經常保濕,成活率約60%左右。
嫩枝帶葉插,用自動噴霧全光插床,在生長季節亦可進行。6-7月露地畦插時,插深4-6厘米,澆足水后,遮蔭保濕,只早晚稍見陽光,40天左右可生根,成活率90%以上,冬季用塑料拱棚防寒,第二年分栽。
播種繁殖:9月采種,帶果皮陰干后砂藏,’播前用50℃溫水浸種2分種,再冷水浸24小時‘取出晾千,可促使種子提早發芽。春季播種,條播行距15厘米。覆土厚2厘米,上蓋草,5月份發芽出土,及時搭棚遮蔭,陰雨天進行間苗,留強去弱,株距不可過大,利于相互蔽蔭,當年苗高可達10厘米左右。春季3-4月可帶土球移栽。
分株繁殖:在春秋兩季進行,春季分株后要遮蔭保濕,秋季分株要防寒保溫。
整形修剪:發芽時將主干下部無用的芽剝掉;保持一定的枝下高,剪去無用枝條,一般成材后的桂花枝下高在1.5米左右;剪去徒長的頂部枝條,使桂花高度保持在3.5米左右,冠幅2.5至3米。
月桂的病害防治
褐斑病:發病初期,葉片上出現褪綠小黃斑點,逐漸擴展成近圓形病斑,直徑2至10mm,或因病斑擴展受葉脈限制成為不規則病斑。病斑黃褐色至灰褐色,病斑外圍有一黃色暈圈。褐斑病一般發生在4至10月份,老葉比嫩葉易感病。病原菌以菌絲在病落葉上越冬,次年春季產生分生孢子進行初侵染,分生孢子由氣流和雨滴傳播。
枯斑病:該病病原菌多從葉緣、葉尖端侵入,發生在葉片的葉緣和葉尖。發病初期,葉片上產生淡褐色小點,逐步擴大成圓形或不規則形的病斑,后擴大為近圓形或不規則形灰褐色大斑,邊緣為深褐色。
枯斑病發生在7至11月份,在環境條件不好的棚室內全年可發生。病菌以分生孢子借風、水傳播侵染。高溫、高濕、通風不良的環境有利于發病。植株生長衰弱時及越冬后的老葉及植株下部的葉片發病較重。
炭疽病:該病侵染葉片。發病初期,葉片上出現褪綠小斑點,逐漸擴大后形成圓形、半圓形或橢圓形病斑。病斑淺褐色至灰白色,邊緣有紅褐色環圈。在潮濕的條件下,病斑上出現淡桃紅色的黏孢子盤。炭疽病發生在4至6月份。病原菌以分生孢子盤在病落葉中越冬,由風雨傳播。
防治方法:科學使用藥劑防治,發病初期噴灑1:2:200倍的波爾多液,以后可噴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50%苯來特可濕性粉劑1000至1500倍液。重病區在苗木出圃時要用1000倍的高錳酸鉀溶液浸泡消毒。
月桂的作用用途
觀賞價值:月桂四季常青,樹姿優美,有濃郁香氣,適于在庭院、建筑物前栽植,其斑葉者,尤為美觀。住宅前院用作綠墻分隔空間,隱蔽遮擋,效果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