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豆杉又名紫杉,是一種紅豆杉屬的植物。紅豆杉屬于淺根植物,其主根不明顯、側(cè)根發(fā)達,是世界上公認瀕臨滅絕的天然珍稀抗癌植物,是經(jīng)過了第四紀冰川遺留下來的古老孑遺樹種,在地球上已有250萬年的歷史。
由于在自然條件下紅豆杉生長速度緩慢,再生能力差,所以很長時間以來,世界范圍內(nèi)還沒有形成大規(guī)摸的紅豆杉原料林基地。1994年紅豆杉被我國定為一級珍稀瀕危保護植物,同時被全世界42個有紅豆杉的國家稱為“國寶”,聯(lián)合國也明令禁止采伐,是名符其實的“植物大熊貓”。
紅豆杉為常綠喬木,小枝互生,到秋天變黃綠色或淡紅褐色;冬芽鱗片背部圓或有鈍棱脊;鐮刀形葉子,二列式,長1.5-3厘米,比其他紅豆杉屬的更闊,末端尖而細小,葉底有兩道黃間;花腋生,雌雄異株,雌花只有一個胚珠,下托鱗片數(shù)枚;扁卵形種子,兩側(cè)各有一不明顯的棱脊,圍有紅色杯狀假種皮。
形態(tài)特征:紅豆杉屬常綠喬木,高達30米,胸徑達65-100厘米;樹皮灰褐色、紅褐色或暗褐色,裂成條片脫落;大枝開展,一年生枝綠色或淡黃綠色,秋季變成綠黃色或淡紅褐色,二、三年生枝黃褐色、淡紅褐色或灰褐色;冬芽黃褐色、淡褐色或紅褐色,有光澤,冬芽鱗片背部圓或有鈍棱脊;葉條形,雌雄異株,種子扁圓形。
紅豆杉主根不明顯、側(cè)根發(fā)達。葉螺旋狀互生,基部扭轉(zhuǎn)為二列,條形略微彎曲,長1~2.5cm,寬2~2.5mm,葉緣微反曲,葉端漸尖,葉背有2條寬黃綠色或灰綠色氣孔帶。中脈上密生有細小凸點,葉緣綠帶極窄,雌雄異株,雄球花單生于葉腋。
雌球花的胚珠單生于花軸上部側(cè)生短軸的頂端,基部有圓盤狀假種皮。種子扁卵圓形,有2棱,種卵圓形,假種皮杯狀,紅色。紅豆杉花期5~6月,種子9~10月成熟,種子用來榨油,也可入藥。
生長習(xí)性:紅豆杉性喜涼爽濕潤氣候,可耐零下30℃以下的低溫,抗寒性強,最適溫度20~25℃,屬陰性樹種。生境性耐陰,密林下亦能生長,多年生,不成林。多見于以紅松為主的針闊混交林內(nèi)。喜濕潤但怕澇,適于在疏松濕潤排水良好的砂質(zhì)壤土上種植。
紅豆杉南北各地均適宜種植,具有喜蔭、耐旱、抗寒的特點,要求土壤PH值在5.5~7.0,可與其他樹種或果園套種,管理簡便,其中東北紅豆杉,它是第四紀冰川遺留下的古老樹種。
在惡劣的氣候條件下,頑強的生命力使之在地球上已生活了250多萬年。它不但側(cè)根發(fā)達、枝葉繁茂、萌發(fā)力強、而且適應(yīng)氣候范圍廣、對土質(zhì)要求寬,還耐修剪、耐寒、耐病蟲害。
紅豆杉的繁殖方式
種子繁殖:紅豆杉大多采用種子繁殖。11月種子成熟后即可采收,之后將肉質(zhì)種皮清洗干凈晾干,隨即用濕沙層積埋藏在背陰干燥處,上面覆蓋塑料膜及草簾。夏秋季應(yīng)每月翻動種子兩次,到次年3月初即可播種育苗。
苗床應(yīng)選擇背風(fēng)且排水良好的微酸性沙壤土地塊,床寬1米,溝寬40厘米,東西向起高垅,垅兩側(cè)埋25厘米高、4厘米厚的鋼板,深10厘米。床土要求深翻并精細耕作,施入呋喃丹防治地下蟲害。
用蛭石、河沙、泥炭、園土各一份,并加入多菌靈或甲基托布津等殺菌劑,混合成基質(zhì)填入鋼板內(nèi),與側(cè)板平中間高出3~5厘米。覆上塑料膜密封熏蒸3至5天即可播種。
種子均勻散播于床面上,每平方米播種量在200粒左右,播種后用木板略壓平,蓋1至2厘米厚的混合基質(zhì)土,覆蓋草簾或塑料膜保溫保濕。遇天氣干燥應(yīng)適當(dāng)噴水,一般40天后可發(fā)芽出苗。此時應(yīng)去掉塑料膜或草簾,并在苗床上方搭設(shè)2米高的遮陰棚,上蓋遮陰網(wǎng)防止陽光直射。
保持苗床濕潤,遇雨天應(yīng)搭低拱棚并蓋塑料膜防止苗床水分過多。做好苗床的排水通風(fēng)工作,及時防治病蟲害。幼苗期每隔10天施一次腐熟淡餅肥水,忌用化肥和濃肥。幼苗經(jīng)過一年的精心養(yǎng)護管理,苗高可達15~25厘米,并有2~3個分叉枝。
4月上旬可進行移植。種植地應(yīng)選擇背風(fēng)、干燥、富含腐殖質(zhì)的微酸性沙壤地,深翻20厘米,每平方米施5公斤腐熟有機肥。起高垅,挖深溝,垅寬100厘米,溝寬30厘米。每垅種5行,行距20厘米,株距15厘米。
移植宜選在陰天,應(yīng)隨移隨種,需帶土球移栽。移栽后馬上澆一次透水,并在上面搭2米高的遮陰棚,晴天蓋遮陰網(wǎng),陰雨天及晚上可將其去掉。生長期加強肥水管理,一般每隔10天施一次腐熟餅肥水。做好病蟲害防治管理。
夏季加強遮光降溫工作,必要時采取噴水降溫,以創(chuàng)造冷涼濕潤環(huán)境利于苗木生長。紅豆杉既是制作高檔家具的上等材料,又是極具醫(yī)療價值的藥材,更是園林綠化的優(yōu)良樹種,隨著其人工繁殖和人工栽培技術(shù)的成熟和發(fā)展,紅豆杉的應(yīng)用范圍將更加廣泛。
用紅豆杉種子繁育苗木時,要注意種子的儲存方式,要沙種混藏或控溫處理,這對越冬后出芽和打破休眠習(xí)性,具有很好的效果。播種前要搓傷種皮、溫水浸種、藥劑激素處理。出苗后遮陰是育苗的關(guān)健。
可防止苗木高溫灼燒保持濕潤、透光度在40%為宜。東北紅豆杉和南方紅豆杉出苗率均可達到70~80%,要求出苗溫度高于15度。實生苗幼苗的動態(tài)生長情況是:實生苗的株高和莖粗在出苗的前兩年生長緩慢,株高一般年生長10cm左右,移栽一年以后生長加快。3~5年 年增加量可達20~30cm。
種子繁殖:9~10月采收紅色果實,搓去紅色假種皮和果肉,洗凈,混濕沙貯藏。種子后熟期較長,有休眠特性,在自然條件下需經(jīng)二冬一夏方可萌發(fā),即冬季置室外冷凍,夏季 接受高溫、雨淋,翌年秋播,如春播可于入冬后仍留室外土中冷凍。
3月下旬至4月上旬移入暖房催芽后播種,播后20多天能出苗。若能將種子用粗沙用鞋底在粗糙水泥地上進行反復(fù)磨擦,磨破其不顯眼的堅韌種皮、磨薄其堅硬的種殼(勿磨爛種仁),就能使種子容易透水、透氣,播種發(fā)芽較快。
變溫處理:紅豆杉種子有胚根、胚軸雙休眠習(xí)性,胚根需通過1月左右25℃以上高溫階段才能打破休眠,胚軸需在零下3℃~零下20℃條件下1個月左右才能解除休眠。
為了提早的加速種子萌發(fā),只要將破損了種皮的紅豆杉種子混上濕沙,置零下3℃以下的環(huán)境中冷凍25~40天,就可以解除其胚軸休眠,冬末或早春播種后,經(jīng)過2個月左右遇上25℃以上的氣溫即能打破胚根休眠,種子就能萌芽出土。
播種育苗:條播,出苗后要遮蔭,幼苗怕日灼,蔭棚的透光率15%~20%,并要勤除草,15~20天澆1次淡尿素水或清糞水提苗,1年后可露地移栽。
扦插繁育:紅豆杉的扦插繁育,春季以嫩枝為好,秋季以硬枝為好。一般扦插時要做低棚遮蔭處理。一般扦插成活率可達 70%以上。而常規(guī)扦插只有3%~20%左右。遮陽率不低于60%。扦插基部要做謹慎的生根處理。濕度開始時要間歇式保持在75~85%左右。避免通強風(fēng)造成失水。
影響扦插成活率的因素一般有:樹齡、溫度、藥劑處理濃度、基質(zhì)、季節(jié)、濕度、品種、和其它人為因素等。扦插苗在第一年生根過程中,地上部分生長緩慢,但生根迅速、側(cè)根發(fā)達。第二年移栽后,需進一步遮陽處理、苗床管理。
保證相應(yīng)的環(huán)境條件,生長加快。以夏季生長速度最快,冬季和春季緩慢。此時應(yīng)注意溫度的變化,長期的干燥可造成生長抑制或猝死。但幼苗在苗床扶壯后,紅豆杉的造林成活率是非常高的。極少死亡,并生長迅速。
扦插繁殖:在春夏之交的5~6月,從4齡以上的母樹上剪取當(dāng)年生嫩枝作插條。剪取長15厘米以上的枝條作插穗,除去下部葉子,將枝條基部環(huán)剝出0.5~1厘米的傷口,待傷口周邊處有瘤狀物形成后,再把枝條從環(huán)剝處下部剪下,基端置100ppm吲哚乙酸或苯乙酸中浸泡3小時,或用200ppmABT2號生根粉溶液浸泡8~10小時。
扦插方法:將處理過的插穗插于備好的苗床上或蛭石加風(fēng)化沙(1∶1)鋸木基質(zhì)上,扦插深度3~5厘米,株行距8~10厘米。插后澆透水,并用塑膜拱罩保濕,起初每天噴水2次,2周后每天1次。蔭蔽同種子育苗。插后45~50天生根,精心管理,成苗率可達9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