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竹又名莽吉柿、山竺、山竹子、倒捻子。既可以指植物山竹,也可以指這種植物的果實山竹。山竹原名莽吉柿,原產于東南亞,對環境要求非常嚴格,因此是名副其實的綠色水果,與榴蓮齊名,號稱“果中皇后”。

山竹富含羥基檸檬酸、山酮素等成分,羥基檸檬酸(HCA)對抑制脂肪合成、抑制食欲和降低體重有良好功效,若想更好的減肥,可以在吃山竹時或者日常搭配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減肥效果。

(然而,臨床應用顯示,對于減輕體重或減少身體脂肪總量方面,HCA沒有任何作用)山酮素則具有止痛抗菌、抗病毒、抗突變等作用,特別是山酮素還能抗氧化、消除氧自由基的活性,對心血管系統有很好的保護作用。山竹既可以指植物山竹,為金絲桃科藤黃屬下的一個種。熱帶常綠喬木,原產于馬來群島中的巽他群島和摩鹿加群島。

形態特征:雄花2-9簇生枝條頂端,花梗短,雄蕊合生成4束,退化雌蕊圓錐形;雌花單生或成對,著生于枝條頂端,比雄花稍大,直徑4.5-5厘米,花梗長1.2厘米;子房5-8室,幾無花柱,柱頭5-6深裂。果成熟時紫紅色,間有黃褐色斑塊,光滑,有種子4-5,假種皮瓢狀多汁,白色。

山竹果樹能生長到20至80尺高, 除了流出黃色乳膠的部位外,山竹果樹的樹皮呈深褐色(接近黑色),長有短小、茂密的常綠厚葉,而且果實必須用手采摘。花朵直徑304.8厘米,每簇3-9朵,長在枝頭。果樹長到304.8厘米高需要兩年或更長的時間。

人們普遍認為這種果樹原產于巽他和摩鹿加群島(屬于東印度群島)上。種植后必須經過7-9年才能進行第一次收成,但大多是經過10-20年。完全成熟的山竹果樹平均可結出500 個果實,但有些山竹果樹可結出多達5,000 顆的山竹果。有些果樹產果可達100年之久。山竹花期9-10月,果期11-12月。

生長習性:山竹常丘陵地帶或山坡、山谷的林中。山竹的種子是單性繁殖的,所以山竹的繁殖為無性繁殖。土壤和水分要求決定山竹對土壤的適應性要廣,結在樹上的山竹排水條件要求好,相對粘土,山竹更喜歡有機物豐富,ph值在5—6.5的砂壤。

山竹的栽培技術:山竹在年降雨量豐富的熱帶雨林生長茂盛。最好的生長條件是溫暖、潮濕、無雨季的地區。收獲山竹栽培后,7-12年開始結果。嫁接的,6年結果。山竹的表皮開始轉紅表示其開始成熟。

表皮從粉紅轉黑時是采收的季節。產量每顆樹的產量,從60個果開始,到22年以上樹齡的1800個果。土壤和水分要求山竹對土壤的適應性廣,排水條件要求好,相對粘土,山竹更喜歡有機是豐富,ph值在5—6.5的砂壤。

整地栽植:擇土層深厚和交通、管理方便,有排灌條件的荒山坡或田地,割去灌木雜草,挖除樹根、竹鞭,全面挖。

栽培要掌握要點:深30厘米。結合翻耕整地,畝施腐熟人畜糞肥1500-2000公斤,土肥混勻,開好排水溝。2-5月上旬,挖取健壯的一二年生野生竹種作種竹,每株留20-30厘米。

保留蔸部及竹鞭帶土約5~10公斤,截去頂梢,留4-5盤枝,植入與竹蔸大小相等的栽植穴內,株、行距均為70厘米,畝植1300株左右。做到栽植時讓鞭根自然舒展,栽后及時澆足定根肥水。

合理施肥:即看竹子長勢、產筍量、土質條件。一般在栽后每年的3月下旬結合松土除草畝用尿素、鉀肥各10~15公斤,磷肥50公斤均勻施于種竹的蔸、鞭際,以利筍芽壯長快發;

7-8月份,結合松土清鞭,畝施有機肥1500公斤,促筍芽萌發。生長過程中,如遇持續干旱,要適時適量澆、灌水抗旱,保持土壤濕潤;若遇長期陰雨積水,要及時疏溝排水,以防漬害,確保正常生長。

松土清鞭:每年的7-8月都要進行一次松土清鞭,深度視竹鞭在土層中的深淺而定,在松土的同時要截除老、弱鞭,并對生長健壯的露鞭給予理順后埋入土中。山竹的竹鞭一般在4-5年后便喪失發筍能力,故每隔3年須“清鞭”1次。并結合清鞭松土,施足有機肥,以利新鞭的生長和筍芽的萌發。

留養母竹:從第二年開始,逐年進行竹齡結構調整。應在出筍高峰期的后一時段做好留養母竹工作,一般每年每畝留養新母竹600-700株,并于秋、冬季間伐同數量的老母竹加工竹藝品增收,使每畝活立竹種量保持在1300株左右。

適時采收:當筍籜籜葉開始裂開,筍尖露出地表20~30厘米時即可采收。采收鮮嫩竹筍時要注意做到不傷鞭、  適時采收不傷筍。采回后剝除筍殼,按每0.5~1公斤扎把裝入食品袋上市銷售。也可加工成干筍片、干筍絲后出售,利潤更高。

種植技巧:山竹的種子是單性繁殖的,所以山竹的繁殖為無性繁殖。土壤和水分要求山竹對土壤的適應性廣,結在樹上的山竹排水條件要求好,相對粘土,山竹更喜歡有機物豐富,ph值在5-6.5的砂壤。

山竹在年降雨量2000-2500mm的熱帶雨林生長茂盛。最好的生長條件是溫暖、潮濕、無雨季的地區。病蟲害雌黃病會引起樹枝和樹干流出黃色滲液,如果樹皮損傷會導致果實變苦。收獲山竹栽培后,7-12年開始結果。嫁接的,6年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