茜草是茜草科多年生攀緣草本植物,紫紅色或橙紅色,圓柱形,肉質,莖粗糙,嫩枝四棱,有倒生的小刺。葉輪生,單葉; 葉片卵形或卵狀披針形,葉面粗糙,葉柄長短不等,花淡黃色,聚傘花序;果實成熟,黑色或紫黑色。

分布于朝鮮,日本,俄斯等遠東地區。茜草常生于山坡巖石旁或溝邊草叢中,喜溫暖濕潤氣候。茜草適應性較強,南北各地均可栽培,以肥沃的砂質壤土栽培為宜。茜草花期6-9月,果期8-10月。

形態特征:茜草是草質攀援藤木,長通常1.5-3.5米;根狀莖和其節上的須根均紅色;莖數至多條,從根狀莖的節上發出,細長,方柱形,有4棱,棱上生倒生皮刺,中部以上多分枝。

葉通常4片輪生,紙質,披針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0.7-3.5厘米,頂端漸尖,有時鈍尖,基部心形,邊緣有齒狀皮刺,兩面粗糙,脈上有微小皮刺;基出脈3條,極少外側有1對很小的基出脈。

茜草的葉柄長通常1-2.5厘米,有倒生皮刺。聚傘花序腋生和頂生,多回分枝,有花10余朵至數十朵,花序和分枝均細瘦,有微小皮刺;花冠淡黃色,干時淡褐色,盛開時花冠檐部直徑約3-3.5毫米,花冠裂片近卵形,微伸展,長約1.5毫米,外面無毛。漿果小球形,肉質,直徑通常4-5毫米,成熟時橘黃色,后由紅色轉黑色。

生長習性:茜草喜涼爽氣候和較濕潤的環境,性耐寒,怕積水。對土壤要求以疏松肥沃,土壤以肥沃、深厚、濕潤、含腐植質豐富的壤土為好,最好為富含有機質的沙質壤土栽培。

茜草常生于山坡巖石旁或溝邊草叢或灌叢中,常見于山坡路旁、溝沿、田邊、灌叢及林緣。地勢高燥、土壤貧瘠以及低洼易積水之地均不宜種植。茜草適應性較強,南北各地均可栽培。我國主產分布于安微、河北、陜西、河南、山東。

茜草的養殖方法

整地施肥:選地勢高,排水好的田塊,深耕細作。結合整地,施足基肥:每畝施土雜肥3000公斤,尿素20公斤,磷鉀肥50公斤,然后作畦,等待播種。播種:茜草用種子繁殖,也可扦插繁殖。播種期分春播和秋播。春播在清明前后,秋播在封凍之前。

田間管理:茜草苗高30cm左右,應搭支架以利生長。苗期喜蔭,用油菜、玉米間作,生長期注意松上除草、灌溉。施肥要看苗施肥,以防植株徒長,第1年4月下旬追施人畜糞肥,第2年4月施1次追肥,第3、4年可增施磷、鉀肥。

每年要摘除花軸。茜草齊苗后,注意中耕除草。干旱天氣及時澆水,陰雨天氣注意排水。苗高30厘米時,于株旁插立支柱,供其攀援。花蕾現后,除留種株植外應摘除花蕾,以減少養分消耗。

生長要點:茜草2月出苗,4~7月為地上植株營養生長期。涼爽、濕潤的氣候能促進主莖多分枝。夏季高溫炎熱時,葉面蒸發量大,生長相對緩慢,有時也會出現枯萎現象,但隨著植株年齡的增長,抗旱力加強。

立秋后,主莖生長逐漸減慢,從主莖的頂端及中下部基節處陸續開始抽生花枝,主莖頂端約能抽9~10對花枝,8月上中旬孕蕾,9月上旬為盛花期;在開花的同時、根部生長進入旺盛期。枝條的莖節處會發根,尤其在風調雨順、土壤疏松的條件下,生根能力更強,冬季地上部分枯萎。

收獲加工:茜草一般于移栽后2—3年的秋季,地上莖葉枯萎后采挖。先將地上莖藤割去,再刨出地下根,去凈泥土,曬干即可入要出售。畝產量150公斤。

茜草的繁殖方式:茜草常用種子繁殖,也可扦插、分株繁殖。播種期分春播和秋播。春播在清明前后,秋播在封凍之前。

種子繁殖:茜草播前先在整好的畦面上開成淺溝,再將種子均勻地撒入溝內,覆土,澆水,保墑,以利出苗。行距為30厘米。每畝播種量3公斤。茜草出苗后,應加強田間管理,生長一年后即可移栽。

移栽時,將茜草苗按行株距50×30厘米定植在整好的畦面上,澆水保墑,以利成活。10月種子成熟采收。播種期10月下旬或3月上旬,按行距30-50cm開淺溝,條播,覆土壓實。

扦插繁殖:選生長健壯,發育充實,無病蟲害的茜草莖蔓,每2—3節剪成插條。按行株距10×5厘米左右插入土中,上露1節。澆水、保墑、遮蔭,以利成活。培育1年即可移栽。

四川地區在2-3月,選擇呈圓形而未枯的老藤,剪成3個節以上約33cm長的插條,在己整好的地上,開1.3m寬的畦,按行株距50cm×33cm開穴,深約15-20cm,每穴插2-3根,插條頂端露出畦面,填土壓緊,澆水。

分株繁殖:11月上旬或3月,將茜草植株根部挖起,剪去粗根入藥,留下根莖分切成每叢有芽2-3個,并帶有9cm長須根的小段,按行株距35cm×30cm,深20cm開穴,每穴栽種1株,覆土,壓實,澆水。

茜草的作用用途

經濟價值:茜草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植物染料,古時稱茹蔗、地血,早在商周的時候就已經是主要的紅色染料。絲綢經茜草染色后可以得到非常漂亮的紅色,在歷代文獻中也有諸多記載。

茜草是一種媒染染料,色素成分是蒽醌類衍生物,主要有茜素、茜紫素、偽茜紫素等,經套染后可以得到從淺紅到深紅等不同色調。在出土的大量的絲織品文物中,茜草染色占了相當大的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