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砂桂為丹桂品種群,喬木,高5米,灌幅3米,樹冠圓球形,緊密度中等,樹皮淺灰色,比較平滑,皮孔稀疏,形狀。大小不一。葉片披針形,長10-15厘米,寬3.5-4.0厘米,葉色暗綠,全緣或頂端有鋸齒。

側脈7-11對,生長一般,干形好,嫩梢的紅色,花期8月,領先于秋桂類,花紅色,花瓣4-6毫米,每芽有花6-8朵,花量大,花味較濃,花期15天左右。品種分類為丹桂群,花期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耐陰性較差,不甚耐寒宜作開發的園林綠化樹種。

形態特征:朱砂桂的聚傘花序簇生于葉腋,或近于帚狀,每腋內有花多朵;花瓣4-6毫米,每芽有花6-8朵,花量大,花味較濃;花色橙紅,國際色卡編號為28B(中橙紅色);與其他秋桂類品種香味有明顯區別。

苞片寬卵形,質厚,長2-4毫米,具小尖頭,無毛;花梗細弱,長4-10毫米,無毛;花極芳香;花萼長約1毫米,裂片稍不整齊;花冠斜展,裂片卵圓形,微內扣,花冠紅色,長3-4毫米,花冠管僅長0.5-1毫米;

雄蕊著生于花冠管中部,花絲極短,長約0.5毫米,花藥長約1毫米,藥隔在花藥先端稍延伸呈不明顯的小尖頭;雌蕊長約1.5毫米,花柱長約0.5毫米。果歪斜,橢圓形,長1-1.5厘米,呈紫黑色。朱砂桂的花期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花期15天左右。

生長習性:朱砂桂屬長日照植物,喜在充足的陽光和土層肥厚、排水良好的地方生長,土壤要微酸,PH5.5-6.5。忌堿土,怕積水和煤煙。北方需盆栽,低溫溫室越冬。

0℃左右的溫度對盆栽的桂花不會有害。朱砂桂幼年時長勢旺盛,成年后長勢不如其他丹桂類品種,樹冠內部長期空禿,耐陰性較差。另外,該品種不甚耐寒,冬季嚴寒常有葉片枯黃脫落現象。

朱砂桂的繁殖方式

播種繁殖:種子有后熟期,需沙藏半年左右方可播種。桂花屬長日照植物,一般采用條播法,即在苗床上作橫向或縱向的條溝,溝寬300px、溝深75px;在溝內每隔6-200px播1粒催芽后的種子。

播種時要將種臍側放,以免胚根和幼莖彎曲,影響幼苗的生長。在桂林地區,通常用寬幅條播,行距20-625px、幅寬10~300px,每667㎡ 播種20kg,可產苗木25 000-30 000株。

播種后要隨即覆蓋細土,蓋土厚度以不超過種子橫徑的2-3倍為宜;蓋土后整平畦面,以免積水;再蓋上薄層稻草,以不見泥土為度,并張繩壓緊,防止蓋草被風吹走;然后用細眼噴壺充分噴水,至土壤濕透為止。蓋草和噴水可保持土壤濕潤,避免土壤板結,促使種子早發芽和早出土。 

扦插繁殖:在春季發芽前進行,選一年生枝條作插條,插入素沙土或草炭土內,上面覆蓋塑料薄膜,放在蔽陰處養護,立秋后即可生根。

扦插時間:5月中旬到6月下旬為最適時期(秋插可在8月中旬到9月下旬),有些地方認為桂花早春就萌發新梢,可提前到4月份進行扦插,實踐證明,那時插穗木質化程度雖然較高,但氣溫地溫均較低,扦插后不易生根,插穗容易腐爛變質。

插穗的選擇與處理。用當年萌發的嫩梢進行扦插。為使插穗健壯飽滿,在冬季必須對采穗母樹進行肥水管理。在采穗前1-2個月施2-3次速效肥料進行催條,如春季干旱還應注意灌水,實踐表明:飽滿和組織充實的枝條容易形成根的原始體,生根快,成活率高,而瘦弱的枝條則相反。

插穗的長度8-10厘米。剪取的插穗應迅速放入室內通風陰涼處,并及時噴霧狀水,濕潤葉面,保持插新鮮狀態。整修插穗時應保留頂葉5-6片,為避免扦插時過于擁擠以及防止葉片互相嵌合,可以將葉子剪半。

據觀察,桂花插穗大多在節上生根,而在節間生根較少,因而插入土中部分最好留1-2個節,如插穗末端剛好在節上那對生根更為有利。有萘乙酸處理插穗是促進桂花早生根和快生根的有效措施,扦插前用500PPM萘乙酸快浸比不處理的要提前7-8天生要。

插穗插入土中二分之一,株行距6×10厘米,每平方米扦插200株。如果生根之后即移出,即把插床當作中間過渡,則密度還可加大,以便充分利用塑棚。桂花營養器官的再生能力是扦插繁殖的生理基礎。

桂花插穗在生根前首先形成根的原始體,而后長出不定根,其插穗發根不是在愈合組織部位而是集中在節上,少數在節間的皮層部位。據觀察,平均每株產生側根19條,其中在節上生根13條,在節間皮層部位生根6條。如有二節生根,其中以下節生根較上節生根為多。

據外形觀察,桂花也和其他樹種一樣都形成愈合組織。愈合組織位于插穗在末端,在皮層部位與木質部之間形成瘤狀突起,并于插后15-20天形成,如果未經萘乙酸處理,愈合組織的形成還可能推遲。形成愈合組織大約穩定7-10天便開始產生新根。

嫁接繁殖:桂花樹嫁接的砧木一般為女貞或水蠟,多采用腹接、靠接法或撕接法。撕接法操作簡單,成活率可達93%左右。具體方法是:在春芽未萌發前,從母樹上取健壯的一年生枝條,剪去一些葉片,置于低溫、濕沙中貯藏,待砧木萌動時進行嫁接。

嫁接時先將砧木在離地面10厘米處剪斷,選光滑面將樹皮劃成“Ⅱ”型,長約2-3厘米,寬3-4毫米,撕開“Ⅱ”處樹皮,再把削成不等邊楔形的接穗插入砧木“Ⅱ”處,用薄膜帶包扎。當接木新梢長到10-15厘米長時,將砧木上的萌芽枝蘗全部剪除。

6-8月注意抗旱、追肥和除草。盆栽桂花可用靠接法。先將砧木在盆中養活,6-7月梅雨季節選與砧木粗細相近的兩年生桂花枝連盆靠接,成活后于“白露”前剪下即成新株,當年就能開花。

壓條繁殖:有高壓和地壓兩種方法。

高壓繁殖:在“清明”至“立夏”之間的晴天進行。選擇2-3年生、手指粗的徒長枝、密生枝做壓條。將枝條在離分枝處10-12厘米處環切一刀,再在其上方3厘米處環切一刀,然后用刀將兩道環割線之間的皮層完全剝掉,露出木質部。

包扎前先配制培養土:沙土或肥沃菜園土(無宿根類雜草)、鋸木屑、青苔按1∶0.5∶0.5的比例混合,切忌拌入化肥或未腐熟的有機肥,濕度以手捏成團,略現濕印即可。同時備好長40-50厘米、寬33-40厘米的塑料薄膜(每1kg薄膜可壓50-60株)及塑料帶。

最好用50%萘乙酸2000倍液拌黃土調成糊狀涂于環狀剝皮傷口,以誘發不定根。包扎時先將薄膜圍繞環狀剝皮的下方4厘米處,用塑料帶將薄膜下端捆定在樹枝上,然后將培養土捏成1kg重的土團,包于整個切口(上至上環割線3厘米)。

再將薄膜反轉蓋住土團,用手將薄膜與土團包成直徑為10厘米的橄欖形的土球,再在緊靠土球上端扎緊薄膜,薄膜接頭必須重疊,以防止土團水分蒸發。壓條后15-20天進行檢查,若發現傷口霉爛,應及時改壓。

8月上旬至9月上旬,從薄膜外部能看到多條不定根時,即可將壓條苗離樹假植。壓條苗離樹時應輕剪、輕放、輕搬,不可用刀砍,搬運時防止土球碰撞,以免振斷不定根。假植時先開深30厘米的穴或溝。

穴(溝)內施腐熟堆肥或沼渣,與土拌勻,然后剪開壓條苗的土球薄膜、剪斷塑料帶,蓋土沒土球,灌足壓蔸水,最后覆土,大苗打好支撐柱防止風搖。干旱時注意澆水保持假植溝濕潤,冬前可長出大量根系,開春即可起苗定植。

地壓繁殖:即采用伏枝壓條,在“清明”前后,選擇母株上1-2年生的健壯萌蘗枝條,就地攀壓埋入土中或盆土中,將入土部位枝條的葉片剪除并環狀剝皮,壓實埋土,留梢端在外,到秋季或翌年春季與母株分離為新植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