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花風鈴木是一種會隨著四季變化而更換風貌的樹,屬紫葳科風鈴花屬落葉喬木。藍花風鈴木為落葉喬木,約4-6m高。藍花風鈴木性喜高溫,生育適溫為20~30℃。藍花風鈴木干直立,樹冠圓傘形。
掌狀復葉,小葉4-5枚,倒卵形,紙質有疏鋸齒,葉色黃綠至深綠,全葉被褐色細茸毛。冬天落葉。春季約3-4月間開花,花冠漏斗形,也像風鈴狀,花緣皺曲,花色鮮黃;花季時花多葉少,頗為美麗。
藍花風鈴木性喜高溫,生育適溫為20~30℃。冬季需溫暖避風越冬。華南地區北部冬季低溫,又多雨潮濕,需注意寒害。栽培土質以富含有機質之砂質壤土為最佳。排水、日照需良好。
形態特征:藍花風鈴木為落葉喬木,約4-6m高。干直立,樹冠圓傘形。掌狀復葉,小葉4-5枚,倒卵形,紙質有疏鋸齒,葉色黃綠至深綠,全葉被褐色細茸毛,冬天落葉。春季約3-4月間開花,花冠漏斗形,也像風鈴狀,花緣皺曲,花色鮮黃;花季時花多葉少,頗為美麗。
生長習性:藍花風鈴木性喜高溫,生育適溫為20~30℃。冬季需溫暖避風越冬。華南地區北部冬季低溫,又多雨潮濕,需注意寒害。藍花風鈴木栽培土質以富含有機質之砂質壤土為最佳。排水、日照需良好。栽培土質以富含有機質之砂質壤土為最佳。
藍花風鈴木的養殖方法
溫度和環境:藍花風鈴木性喜高溫,生育適溫23~30℃,最低溫度5℃,在我國僅適合熱帶亞熱帶地區栽培。而普寧市花卉苗木主產區位于廣東省東南部,潮汕平原西緣,位于東經115~116°,北緯23°~23.5°之間,地處北回歸線以南地區,屬典型的南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氣候溫和、陽光充足、雨水充沛,年降水量1500~2000mm,日夜溫差大,無霜期長,具有明顯的干濕季節,這些優越的氣候條件適宜黃花風鈴木的生長發育。水質清潔無污染。
有山坑水、榕江水、洪陽河等河流,是花卉苗木灌溉的優質水源;土層深厚,土壤肥沃,有機質含量豐富,是種植黃花風鈴木的理想土壤條件。因此,黃花風鈴木適宜在普寧市花卉苗木主產區種植。
種苗培育:藍花風鈴木在苗期要求較強的光照,特別是在溫室環境進行播種育苗時,極易因為光照和通風不足造成小苗勢弱并發生猝倒病。當真葉展開2~3片后,進行營養袋苗培育,可裝入9cm×9cm營養袋,每袋1株小苗,裝完后搭1m高竹棚并蓋上遮陽網,培養幼苗2~3月。
苗期易發生猝倒病,以后逐漸擴大直至整株壞死,要在發病初期噴施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700倍液,或58%雷米多爾·錳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每7~10d噴藥1次,連續防治3~4次。當苗長高至20~25cm,或小葉5枚且葉片完全展開時可移床分區大田種植。
園地選擇:藍花風鈴木對土壤要求不嚴格,園地宜選擇土壤疏松肥沃,澆灌與排水良好的中性至微酸性土壤,并做好規劃和整理好排灌水的溝渠。從2007年5月開始,我們選擇在洪陽古份黃花風鈴木花卉場開展黃花風鈴木栽培技術研究。
該場種植總面積10000m2,主要種植黃花風鈴木、盆格子、羅漢松等花卉苗木,選取有規格化種植的黃花風鈴木,試驗面積4000m2,種植前該地是丟荒棄管大田,在15d前除1次雜草,可使用95%草甘膦銨鹽可溶性粒劑,每667m2用藥量140~160g,方便種后管理。
挖定植穴:規格化種植園地平整之后,進行挖定植穴種植。由于普寧市每年經常遇到臺風,藍花風鈴木長旺盛,葉片掌狀復葉,枝繁葉茂,主干柔軟,易受到臺風刮倒。實施規格化種植有利于設支架護苗,減少損失。規格化種植株行距0.8m×1m,并按豎橫對齊種苗,每667m2可種植550~600株。
施肥:基肥每株施0.25~0.5kg的腐熟花生麩餅有機肥或雞糞肥,與土壤拌施并蓋上1層薄土,或麩餅漚成優質水肥滲過磷酸鈣施入再蓋上薄土。種苗時,要去掉育苗袋。種后要壓實土壤并澆定根水,幼苗期需要加強培育,不定期進行除草。
重施夏秋肥,輕施春冬肥藍花風鈴木移植后,實施重施夏秋肥,輕施春冬肥,以有機肥與無機肥相結合的方法,培養快發旺盛樹冠。第1年要實施薄肥多施以每15d施1次肥,每667m2可用三元復合肥6.25kg,在每季末撒施或埋施1次腐熟花生麩餅有機肥12.5kg;
第2~3年苗長高至2m以上,每年夏秋肥每月施2次復合肥,每667m2可用三元復合肥25kg,每季施1次腐熟花生麩餅有機肥25kg;春冬季施1次三元復合肥25kg和腐熟花生有機肥25kg,施肥在樹冠滴水線邊緣的土面中,若遇旱天應設法在施肥處澆水或淋施稀薄腐熟糞水肥,保證有足夠肥料供藍花風鈴木正常生長,快速形成樹冠。
整型:采用搭十字竹竿支架方法整型,科學修剪普寧市屬于南亞熱帶季風性氣候,每年夏秋經常遇到臺風。而黃花風鈴木生長快,主干柔軟,容易倒伏,特別是遇到臺風更易刮倒,并產生萌芽,自然株型往往不佳。
當地傳統整型方法是:在當年種植6個月后,從苗高30~50cm時,就在苗木的旁邊豎立高2m左右支撐小竹子;第2年在6月再搭竹竿支撐苗木,引導苗木直立生長,這樣要花費大量的勞動力和材料。
試驗采用一次性搭十字竹竿支架方法,做法是:當年在5~6月實施袋苗培育,大田種植在9~10月,這樣植株高度大約在30~50cm,可避過當年臺風為害;而第2年一定在臺風發生前的3~4月完成搭十字竹竿支架。
方法是:在苗木的旁邊豎立高2m左右支撐竹竿,竹竿要求直徑在4cm以上,再在離地約1.5m與豎立支撐竹子交叉點搭橫向竹竿,實施十字竹竿支架方法,苗每長高50cm捆扎1次,有效引導苗木直立生長,每667m2可減少9個勞動工,且節省竹竿等材料生產成本9.1%。
生長期間定期進行修剪整形,剪去低矮的分生側枝,冬季落葉后應統一進行1次修枝整形,剪去病枝、枯枝和低矮處生長的側枝,保持主干生長通直。由于藍花風鈴木的樹皮較薄,容易被支撐的竹竿摩擦破損,受損后容易形成較大的傷口。
影響美觀,因此要對其主干和支撐竹竿接觸部位襯軟布,以避免樹皮受損。當主干長高1.8~2m時,保留頂上的枝條形成樹冠,經過3年的大田種植管理,在植株高達3m以上,直徑5cm時可出圃應于園林綠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