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枝栒子(學(xué)名:Cotoneaster horizontalis Decne.):為半常綠匍匐灌木,高0.5米以下。小枝排成兩列,幼時被糙伏毛。葉片近圓形或?qū)挋E圓形,稀倒卵形,先端急尖,基部楔形,全緣,上面無毛,下面有稀疏伏貼柔毛;
葉柄被柔毛;托葉鉆形,早落。花1-2朵頂生或腋生,近無梗,花瓣粉紅色,倒卵形,先端圓鈍;雄蕊約12;子房頂端有柔毛,離生。果近球形,鮮紅色。花期5-6月,果期9-10月。
平枝栒子生于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坡、山脊灌叢中或巖縫中。分布于中國安徽、湖北、湖南、四川、貴州、云南、陜西、甘肅等省。各地常有栽培。枝密葉小,紅果艷麗,適用于園林地被及制作盆景等。
形態(tài)特征:平枝栒子的葉片近圓形或?qū)挋E圓形,稀倒卵形,長5-14毫米,寬4-9毫米,先端多數(shù)急尖,基部楔形,全緣,上面無毛,下面有稀疏平貼柔毛;葉柄長1-3毫米,被柔毛;托葉鉆形,早落。
平枝栒子的花1-2朵,近無梗,直徑5-7毫米;萼筒鐘狀,外面有稀疏短柔毛,內(nèi)面無毛;萼片三角形,先端急尖,外面微具短柔毛,內(nèi)面邊緣有柔毛;花瓣直立,倒卵形,先端圓鈍,長約4毫米,寬3毫米,粉紅色;雄蕊約12,短于花瓣;花柱常為3,有時為2,離生,短于雄蕊;子房頂端有柔毛。
平枝栒子屬落葉或半常綠匍匐灌木,高不超過0.5米,枝水平開張成整齊兩列狀;小枝圓柱形,幼時外被糙伏毛,老時脫落,黑褐色。平枝栒子的果實近球形,直徑4-6毫米,鮮紅色,常具3小核,稀2小核。
生長習(xí)性:平枝栒子喜溫暖濕潤的半陰環(huán)境,耐干燥和瘠薄的土地,不耐濕熱,有一定的耐寒性,怕積水。平枝栒子分布于中國陜西、甘肅、湖北、湖南、四川、貴州、云南。生于海拔2000-3500米的灌木叢中或巖石坡上。平枝栒子在尼泊爾也有分布。
平枝栒子的作用用途
園林觀賞:平枝栒子枝葉橫展,葉小而稠密,花密集枝頭,晚秋時葉色紅色,紅果累累,是布置巖石園、庭院、綠地和墻沿、角隅的優(yōu)良材料。另外可作地被和制作盆景,果枝也可用于插花,在園林中可用于布置巖石園、斜坡的優(yōu)良材料。也可做基礎(chǔ)種植或制作盆景。
平枝栒子的主要觀賞價值是深秋的紅葉。在深秋時節(jié),平枝栒子的葉子變紅,分外絢麗。因平枝栒子較低矮,遠遠看去,好似一團火球,很是鮮艷。在每年的深秋,在植物園里經(jīng)常有攝影家被它鮮艷的紅葉吸引住,成為意外發(fā)現(xiàn),對它拍照。
平枝栒子的花和果實也有觀賞價值。其花因開放在初夏,它的粉紅花朵在群綠中卻默默開放。粉花和綠葉相襯,分外絢麗。平枝栒子的果實為小紅球狀,終冬不落,雪天觀賞,別有情趣。
其實平枝栒子是一種很好的園林植物,特別是在園林中,和假山疊石相伴,在草坪旁、溪水畔點綴,相互映襯,景觀綺麗。平枝栒子的小枝平行是一層一層的,故樹形也很美。
平枝栒子的繁殖方式:平枝栒子的繁殖常用扦插和種子繁殖。春夏都能扦插,夏季嫩枝扦插成活率高。
播種繁殖:種子秋播或濕砂存積春播。新鮮種子可采后即播,干藏種子宜在早春1月-2月播種。移栽宜在早春進行,大苗需帶土球。
扦插繁殖:預(yù)先做成寬2.0m,長10m,高40cm的插床,插床的底部鋪上一層20cm厚的地瓜石,上層鋪上一層20cm厚的新鮮河沙或蛭石、珍珠巖作為扦插基質(zhì),選用0.3%的多菌靈藥液或0.3%的高錳酸鉀藥液進行基質(zhì)消毒。然后扣好拱形棚,蓋上塑料膜,立牢遮蔭網(wǎng)。澆水保持扦插基質(zhì)濕潤。
6月中旬至7月上旬,選取當(dāng)年生半木質(zhì)化、生長健壯、無病蟲害、腋芽飽滿的帶葉嫩枝,剪成10-15cm的插穗。剪插穗時,下剪口在葉或腋芽下端0.5-1cm處,上剪口在葉或腋芽上端0.5-1cm處。
也可保留頂芽,每根插穗上部保留2-3片葉子,上剪口平面形,下剪口馬耳形,剪口平滑不裂口,不撕皮。及時放入0.3%的多菌靈藥液中進行消毒。為了防止嫩枝萎蔫,最好在早晨或陰雨天采集插穗,并隨采隨插。
扦插前,在室溫?zé)o陽光照射處,將插穗下部2cm在0.1%的ABT1號溶液中作速沾處理,為防止插穗基部受傷,扦插時用比插穗稍粗的木橛做好插孔,株距5-10cm,插深8-10cm。
放入插穗用手摁實,扦插后第15d開始產(chǎn)生愈傷組織,第23d開始產(chǎn)生不定根,第30d愈傷組織產(chǎn)生率為99%、生根率為84%,平均每株根數(shù)5-7條,平均根長8.5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