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梨(Rosa roxbunghii)為薔薇科多年生落葉灌木繅絲花的果實,又名山王果、刺莓果、佛朗果、茨梨、木梨子,別名刺菠蘿、送春歸、刺酸梨子、九頭鳥、文先果,是滋補健身的營養珍果,是一種稀有的果實。

生于海拔500~2500米的向陽山坡、溝谷、路旁以及灌木叢中,是貴州、鄂西山區、湘西、涼山、冕寧山區等地的天然野果,在貴州省和河南省開封市有大面積的人工種植。

刺梨的收獲期不足30天。刺梨為野生小灌木,4~6月開粉紅色、紅色或深紅色的花,夏花秋實。果實多為扁圓球形,橫徑一般為2~4厘米,8~9月果實成熟,黃色,有時帶紅暈。果肉脆,成熟后有濃芳香味。

果皮上密生小肉刺,俗稱之為“刺梨”。果實內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被稱為“維C之王”。單寧500毫克至1000毫克;含酸1克左右;總糖量一般4克左右。花期5~7月,果期8~10月。

形態特征:花單生或2~3朵,生于短枝頂端,花直徑5~6厘米;花梗短;小苞片2~3枚,卵形,邊緣有腺毛;萼片通常寬卵形,先端漸尖,有羽狀裂片,內面密被絨毛,外面密被針刺;

花瓣重瓣至半重瓣,淡紅色或粉紅色,微香,倒卵形,外輪花瓣大,內輪較小;雄蕊多數著生在杯狀萼筒邊緣;心皮多數,著生在花托底部;花柱離生,被毛,不外伸,短于雄蕊。

生長習性:生于海拔500~2500米的向陽山坡、溝谷、路旁以及灌木叢中,是貴州、鄂西山區、湘西、涼山、冕寧山區等地的天然野果,在貴州省和河南省開封市有大面積的人工種植。

刺梨的繁殖方式:苗木繁殖分為種子繁殖和營養繁殖兩種方式。

種子繁殖:分春播和秋播。刺梨種子無明顯的休眠期,秋季種子成熟后立即播種,其發芽率及出苗率可達90%以上。秋播,9月上、中旬果實成熟后采種,立即播人苗床,10月中、下旬出苗。第二年3月移栽苗圃,年底可出圃。

但在冬季嚴寒地區需要覆蓋塑料薄膜防凍。春播以2月下旬至3月上旬為宜,4月上旬出苗,5月下旬至6月上旬移栽到苗圃。播種前一天將種子放入50~60℃的溫水中浸種12~24小時,取出后洗凈播種,可提早5天發芽,提高發芽率。

營養繁殖:刺梨的枝條易產生不定根,根易形成不定芽,可采用扦插、分株和壓條等繁殖育苗。

扦插繁殖:刺梨扦插,春、夏、秋均可進行(以秋插為例)。做床。選背風稍陰、土壤肥沃、有澆水條件的沙壤土做床,深翻,施底肥,耙干,做寬1米、長度不限的插床,澆足水后待扦插。剪插條。

從已經結果的優良母樹上剪取已木質化的當年生枝條,剪成長10~15厘米的插條,下剪成馬耳形,扦插深度為插條的2/3,株行距10厘米×25厘米,斜插于苗床上。

插完后在苗床上扣一方形塑料拱棚,并開通風口,上凍后及時將通風口封閉,待第二年春插穗萌芽時澆一次水,逐漸打開通風口,30天左右撤去薄膜,秋季即可成苗出圃。

壓條繁殖:刺梨采用各種壓條方法都易獲得良好的效果,水平壓條成苗率高,除所壓枝條的先端數芽之外,壓入土中的每一節都能發根生枝成苗,如為了保持一定的母株數量可用株叢外圍枝水平壓條,春季壓條,秋季即可切離起苗,一母株可得20株左右的苗。

組織培養:1982年高相福等開始對刺梨組織培養快速繁殖進行了研究,并在當年培育出第一批刺梨組培苗。現將情況簡介如下。選用優良單株上的莖尖進行培養。將采集來的莖尖,先用清水沖洗干凈,去掉大葉片,用0.1%的升汞溶液浸泡3~5分鐘;

或用酒精浸泡半分鐘再用漂白粉飽和上清液浸泡6~10分鐘,用無菌水沖洗3~5次,然后在無菌條件下,剪去藥液接觸過的傷口,保留莖尖0.5~1厘米,插入裝在三角瓶內經高壓滅菌的MS培養基上培養。在溫度25±3℃、濕度60~80%、光照強度2000~3000勒克斯、光照時間10±2小時的培養室條件下培養。

培養基成分:培養基的基本成分是(每升含量):硝酸鉀1250毫克,硫酸銨67毫克,硫酸鎂125毫克,磷酸二氫鉀75毫克,氯化鈣44毫克,硫酸鋅86毫克,硫酸錳22.3毫克,硼酸6.2毫克,氯化鉀0.83毫克,氧化鉬酸鈉0.25毫克。

硫酸銅0.025毫克,氯化鈷0.025毫克,硫酸鐵13.9毫克,乙二胺四乙酸二鈉18.65毫克,鹽酸硫胺素10毫克,鹽酸吡哆素1毫克,煙酸1毫克,肌醇25毫克,另加適量的萘乙酸或吲哚乙酸,將pH調至5.8,用0.9%的瓊脂固化,裝入100毫升的三角瓶中,每瓶培養液35毫升左右,用0.8千克/平方厘米高壓滅菌20分鐘待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