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苜蓿是豆科苜蓿屬植物。多年生草本,多分枝,高30-100厘米。葉具3小葉;小葉倒卵形或倒披針形,長1-2厘米,寬約0.5厘米,先端圓,中肋稍突出,上部葉緣有鋸齒,兩面有白色長柔毛;小葉柄長約1毫米,有毛;

托葉披針形,先端尖,有柔毛,長約5毫米。總狀花序腋生;花萼有柔毛,萼齒狹披針形,急尖;花冠紫色,長于花萼。莢果螺旋形,有疏毛,先端有喙,有種子數粒;種子腎形,黃褐色。在中國為栽培植物;現在世界各國都有栽種。為優良飼料植物;又可作綠肥;種子含油10%左右。

形態特征:紫苜蓿的花序總狀或頭狀,長1-2.5厘米,具花5-30朵;總花梗挺直,比葉長;苞片線狀錐形,比花梗長或等長;花長6-12毫米;花梗短,長約2毫米;萼鐘形,長3-5毫米,萼齒線狀錐形,比萼筒長,被貼伏柔毛;

花冠各色:淡黃、深藍至暗紫色,花瓣均具長瓣柄,旗瓣長圓形,先端微凹,明顯較翼瓣和龍骨瓣長,翼瓣較龍骨瓣稍長;子房線形,具柔毛,花柱短闊,上端細尖,柱頭點狀,胚珠多數。

紫苜蓿的莢果螺旋狀緊卷2-4 (-6) 圈,中央無孔或近無孔,徑5-9毫米,被柔毛或漸脫落,脈紋細,不清晰,熟時棕色;有種子10-20粒。種子卵形,長1-2.5毫米,平滑,黃色或棕色。紫苜蓿的花期5-7月,果期6-8月。

生長習性:紫苜蓿喜歡溫暖和半濕潤到半干旱的氣候,因而多分布于長江以北地區,適應性廣。在降水量較少的地區,也能忍耐干旱。抗寒性較強,能耐冬季低于零下30℃的嚴寒,在有雪覆蓋的情況下,氣溫達零下40℃也能安全越冬,在東北、華北和西北等三北地區都可以種植,以平原黑土地區最為適宜。

南方高溫潮濕氣候則生長不良,所以栽培較少。在冬季少雪的高寒地區,因氣候變化劇烈,經常在春季遭受凍害,因此,必須選用抗寒品種,或采取適當保護措施才能越冬。紫苜蓿的根系發達,分布在0—75厘米土層中的根量,約占總根量的60%。

紫苜蓿的栽培技術

選種:進口苜蓿品種引進,這些品種產量、品質較高,適宜在水肥充足、土質較好的地塊種植,但對氣候、生長環境要求嚴格。種子要經過清選,曬干,使種子的凈度達到90%。 

整地:紫花苜蓿種子細小,幼芽細弱,頂土力差,整地必須精細,要求地面平整,土塊細碎,無雜草,墑情好。紫花苜蓿根系發達,入土深,對播種地要深翻,才能使根部充分發育。

施肥:每畝施有機肥1500~2500千克,過磷酸鈣20~30千克為底肥。對土壤肥力低下的,播種時再施入硝酸銨等速效氮肥,促進幼苗生長。每次刈割后要進行追肥,每畝需過磷酸鈣10~20千克或磷酸二氨4~6千克。

播種期

播種:播種前要曬種2~3天,以打破休眠,提高發芽率和幼苗整齊度。 接種:在從未種過苜蓿的土地播種時,要接種苜蓿根瘤菌,每千克種子用5克菌劑,制成菌液灑在種子上,充分攪拌,隨拌隨播。

播種期:春、夏、秋季播種均可,春播3~5月應注意除雜草。夏播常有高溫灼傷,影響幼苗生長。秋播以9月為最佳。播種方法:苜蓿播種一般采用條播或壟播,條播行距30~60厘米。壟播則采用密壟稀植,行距15~20厘米,既增加覆蓋,提高產量,又便于田間管理。

每畝用種量0.75~1.00千克,依據種子質量和地塊不同可適當增減播種量。苜蓿種子甚小,覆土深度以在2厘米左右為宜。若土壤疏松,播前先鎮壓一遍,便于掌握深度;播種后再鎮壓一遍,有利于保墑。

田間養護管理

灌溉排水:播種后要及時查苗補種,確保種植密度。有條件的地方在干旱時可灌溉,灌水用溝灌、噴灌均可最好是噴灌。苜蓿的根系不耐淹,水淹24小時會造成死亡,雨季低洼地應注意及時排除田間積水。播前應施有機肥做底肥,適當施用一些磷、鉀肥。 

除草:苜蓿苗期生長極其緩慢,易受雜草侵襲,幼苗期、返青后、刈割前后都要除草。化學除草劑分為播種前施用的土壤處理除草劑,苗前施用除草劑,苗后施用除草劑。但要注意,藥效應在刈割前2~3星期失效,以免造成家畜中毒。

施肥:重施磷、鉀肥,一般不施氮肥,每刈割一次,畝施二銨10千克、硫酸鉀或氯化鉀15千克或草木灰100千克,或磷酸二氫鉀5千克,無需追施氮肥。 

刈割:苜蓿每年可刈割2~3次。第1次刈割在初花期最適宜,此時蛋白質含量最高。最晚不能晚過盛花期,否則落葉嚴重,莖稈纖維化,品質下降。留茬高度一般為5厘米左右。

最后1次刈割應在早霜來臨前30天左右,而且留茬高度應為7~8厘米,以利于越冬。刈割后的苜蓿要陰干,及時打捆貯藏,否則過干會造成落葉,影響草的質量。

收獲利用

青飼或曬干草:從第一朵花出現至全株十分之一開花時期,草中營養最豐富,莖葉產量高且易消化,為收割最佳時期,年收割4~6茬。紫花苜蓿刈割留茬高度4~5厘米,最后一次收割應距初霜一個月,過遲不利于植株根部和根莖部營養物質積累。

放牧:應劃區輪牧,每隔40~50天放牧一輪。 青貯:單獨青貯容易腐爛,可和禾本科牧草混合青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