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苣(又稱歐洲苣草)是菊科菊苣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國外廣泛作用飼料、蔬菜的制糖原料。原產歐洲,又稱咖啡草、咖啡蘿卜、歐洲菊苣,廣泛用作制糖原料、香料、飼料及蔬菜。20世紀80年代我國引進后又培育出大葉型品種,由于它品質優良,成為最有發展前途的飼料和經濟作物新品種。

別名:苦苣、苦菜、卡斯尼、皺葉苦苣、明目菜、咖啡蘿卜、咖啡草。菊苣為菊科植物菊苣的地上部分,菊苣的功效是清熱解毒、利尿消腫,菊苣的作用是治濕熱黃疸、腎炎水腫、胃脘脹痛、食欲不振。菊苣起源于地中海地區,最初因其藥用功能被古希臘人和古羅馬人使用。在歐洲,從14世紀以來菊苣就被當作一種蔬菜食用。

菊苣從七十年代末引入我國種植,經過十多年來試驗觀察,證明菊苣適應性強,栽培容易,葉質鮮嫩,適口性好,營養價值高,一次種植可多年利用,利用期長達8個月,產量很高,為各種家畜、家禽、魚喜食,是很有發展前途的優質青飼料。

菊苣喜溫暖濕潤氣候,耐熱、耐寒、再生力很強。冬季氣溫達零下3-5度時,葉色仍呈深綠色,在整個生長發育期,需要充足水分,但田間不能積水,否則會爛根,對土壤要求不嚴,喜肥沃的土壤(PH5-8),適應性強,抗逆性能強。

形態特征:菊苣的頭狀花序多數,單生或數個集生于莖頂或枝端,或2-8個為一組沿花枝排列成穗狀花序??偘鷪A柱狀,長8-12毫米;總苞片2層,外層披針形,長8-13毫米,寬2-2.5毫米,上半部綠色,草質,邊緣有長緣毛。

背面有極稀疏的頭狀具柄的長腺毛或單毛,下半部淡黃白色,質地堅硬,革質;內層總苞片線狀披針形,長達1.2厘米,寬約2毫米,下部稍堅硬,上部邊緣及背面通常有極稀疏的頭狀具柄的長腺毛并雜有長單毛。舌狀小花藍色,長約14毫米,有色斑。

菊苣的瘦果倒卵狀、橢圓狀或倒楔形,外層瘦果壓扁,緊貼內層總苞片,3-5棱,頂端截形,向下收窄,褐色,有棕黑色色斑。冠毛極短,2-3層,膜片狀,長0.2-0.3毫米。菊苣的花果期5-10月。

生長習性:生于濱海荒地、河邊、水溝邊或山坡。該植物耐寒,耐旱,喜生于陽光充足的田邊、山坡等地。國內外均有分布。菊苣喜溫暖濕潤氣候,但也耐寒、耐熱,抗旱,耐寒性較強,較耐鹽堿,喜肥喜水。

在炎熱的南方生長旺盛,在寒冷的北方氣溫零下8C時仍青枝綠葉。5月份開花,花期長達4個月,花呈紫藍色。對土壤要求也不嚴,在荒地、大草原、大田、坡地均能生長,全國各地都適合種植。

田間養護管理

灌溉:直播田出苗后要及早查看苗情,勻苗補苗。若出苗后遇到干旱天,應在齊苗后和定苗前連續澆水幾次,溝灌,水灌至畦面即停水,不要淹過小苗,隔幾天見畦面干后再灌。

定苗后澆水不要過多,保持土壤見干見濕,土干的淺松土,使根群向下生長。移植苗的管理也一樣。至9月份,菊苣生長旺盛期,肉質根迅速膨大,增加澆水次數和灌水量。至10月上旬,肉質根已基本形成,要控制澆水。如無雨天,上旬澆1~2次水,到中、下旬不再澆水。

追肥:直播田出苗后約20天,移植苗緩苗后,看苗情追施氮肥1~2次,并行中耕松土除草。植株封垅前追施復合肥1次,每畝用復合肥20~30公斤。在肉質根形成后(一般在播種后約90天)挖土期間,進行葉面噴肥,用0.3%磷酸二氫鉀噴施1~2次,促使養分由葉部向根部運轉,使肉質根的干物質含量增加,水分減少,以利于下階段的貯藏和軟化栽培。

肉質根采收:北京地區在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菊苣的植株生長有100~120天,便形成充實的肉質根,即可采收。收獲肉質根的工作務必在霜凍前完成。采收時用鐵鍬將整個肉質根挖起,不要挖傷根,不要有斷根留在土中。

整株挖起的菊苣連秧帶根整齊地碼放成于畦地。挖收工作要在無雨天進行,在天氣晴朗時晾曬2~3天,然后進行修整,去除黃老葉片,葉基部留3~5厘米的葉柄,切去其余部分,切時注意不要傷及根冠的生長點。

開始抽薹的根株要挑出去,整修時順手把大小根分別堆放,然后運至冷凍處,如白菜窖或蘿卜窖貯存備用。整修和運貯工作應在嚴寒前完成,切勿使肉質根受霜雪凍害,否則在促成(軟化)栽培時會因凍傷部位腐爛而造成失敗。

貯藏管理:貯藏肉質根的原因。菊苣的品種中有一些品種,如“ZOOM”(沃姆系列)沒有明顯的休眠期,收獲后即可直接用它進行軟化栽培。為了延長菊苣芽的生產供應期。

需要貯藏,抑制其發芽,分批進行軟化栽培。而另外大多數品種,必須經受一定的低溫天數才能通過休眠期,長出芽球,也需要在適當的低溫下貯藏,使在貯藏期,既不能讓頂芽生長,又要保證它們不受到低溫的傷害。

貯藏期間的管理貯藏時,肉質茛最好用0.1毫米的乙烯薄膜包裝,如用硅像膠氣調包裝袋包裝效果更好。庫溫或菜窖內溫度控制在0~2℃之間,相對濕度大于95%。在0℃窖內,肉質根可保鮮達6個月,在2℃時約4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