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斗菜(學名:Petasites japonicus),別名冬花、款冬、款冬蒲公英、掌葉菜、老山芹、蛇頭草,異名蛇頭草、水鐘流頭(《江西草藥》),黑南瓜、野飯瓜、南瓜三七、野南瓜、野金瓜頭(《浙江民間常用草藥》)。屬于菊科蜂斗菜屬,多年生草本植物。
雌雄異株,花期約在1-3月。常見生長于山野路邊,原產于河南、陜西、山西、甘肅以及日本等地。全株皆可入藥,是中藥里止咳化痰、潤肺及促進食欲的藥方之一。但與其他的菊科一樣,蜂斗菜含有的吡咯里西啶生物堿會導致肝小靜脈閉塞。中醫學中把本植物與款冬花混淆,因此這兩種植物有相同的別名。
形態特征:蜂斗菜是多年生草本。花莖高10-20cm,中空,雌株花莖果期高達60cm,被白色茸毛或蛛絲狀綿毛。根莖短粗,周圍抽生橫走的分枝,多少被白色茸毛或綿毛。
葉基生,有長葉柄,長達23cm,初時表面有毛,葉片心形或腎形,于花后出現,長2.8-8.6cm,寬12-15cm,下面灰綠色,有蛛絲狀毛,邊緣有重鋸齒。花雌雄異株;花莖從根部抽出,莖上互生鱗片狀大苞片,有平形脈;
頭狀花序排列成傘房狀;雌花花冠細絲狀,白色;總苞片2層,近等長,長橢圓形,先端鈍;雄花花冠筒狀或兩性,5齒裂,裂齒披針形,急尖,黃白色,不育。蜂斗菜的瘦果線形,光滑無毛,冠毛白色。蜂斗菜的花期4-5月,果期6月。
生長習性:蜂斗菜喜好陰涼濕潤的氣候,土質疏松肥沃的地點。干燥炎熱就容易干枯。大約在攝氏35度以下的氣溫都還容易生長,但超過這個溫度就比較容易枯死。肥沃且排水良好的砂質土壤是最佳栽植的地點,人工種植宜先翻土施肥,并事先做出排水溝渠。
蜂斗菜的繁殖方式:通常繁殖都以根狀莖當種秧栽植,秋末冬初的時期是最佳的栽種季節。選擇較為粗壯的根莖種植,而且因為容易害病,所以必須慎選沒有病蟲害的根莖。
初時的栽種不宜過度施肥,因為那樣容易生長過旺而導致抗病能力變差。一般大約在9月左右是施肥的時期,施肥的同時最好配合松土以及除草,肥量以氮肥和磷肥為主。氣候干燥的地點需要注意適度的澆水,而梅雨季必須注意排水良好,以免根莖浸泡而腐爛。
6月、7月后葉片會容易生長過盛,此時必須注意葉片過密導致無法通風或透光,需要適當的剪裁枯黃或是已受病的葉片。在雨季及夏季的時候需要注意褐斑病和萎縮性枯葉病的發生,如不適時處理,將影響全株甚至臨株。同時,蚜蟲會吸食莖葉的汁液,造成莖葉發黃,須適量噴灑藥物防治。
蜂斗菜的主要價值
臨床運用:治療毒蛇咬傷:先用針刺局部,然后取鮮蜂斗菜根適量搗爛,敷傷口周圍。嚴重者再用蜂斗菜根搗汁生吃,或煎水內服。每日1次,連服2-3天。一般病例用藥兩天即消腫,體溫、視力恢復正常,3-5天內痊愈。
藥理作用:蜂斗菜水提取物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和大腸桿菌有較弱的抗菌少性。從蜂斗菜中分離的蜂斗菜烯堿有強肝毒和致癌作用。從蜂斗菜中亦分離出一種新的生物抗變劑蜂斗菜酚。
對紫外線引起的突變大腸村菌WP2B/rTrP-AD50為95mg/ml。蜂斗菜酚的生物活性在大豆油中存在。而蜂斗菜酚的一種異構體在劑量達300mg/ml時未出現任何藥理效應。
采集加工:夏、秋季采挖,洗凈,鮮用或曬干。
蜂斗菜鮮葉柄中含有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膳食纖維、維生素、鈣、磷、鎂等成分。此外,還含有蜂斗菜素、百里香酚甲醚、山柰酚、咖啡酸等成分。蜂斗菜性涼,味苦、辛,具有解毒祛淤、消腫止痛等功效,適用于扁桃體炎、癰腫疔毒、毒蛇咬傷、跌打損傷等病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