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孔草(Microula sikkimensis Hemsl.)為紫草科微孔草屬2年生草本植物,主要分布于我國青海、甘肅以及四川、云南、西藏和陜西的部分地區,是我國特有的珍稀油料植物。微孔草富含γ-亞麻酸,是開發特色營養保健食品、保健食用油、新型化妝品和醫藥產品的理想原料。
形態特征:微孔草基生葉和莖下部葉具長柄,卵形、狹卵形至寬披針形,長4-12厘米,寬0.7-4.4厘米,頂端急尖、漸尖,稀鈍,基部圓形或寬楔形,中部以上葉漸變小,具短柄至無柄,狹卵形或寬披針形,基部漸狹,邊緣全緣,兩面有短伏毛,下面沿中脈有剛毛,上面還散生帶基盤的剛毛。
微孔草花序密集,直徑0.5-1.5厘米,有時稍伸長,長約達2厘米,生莖頂端及無葉的分枝頂端,基部苞片葉狀,其他苞片小,長0.5-2毫米;花梗短,密被短糙伏毛;花萼長約2毫米,果期長達3.5毫米,5裂近基部。
裂片線形或狹三角形,外面疏被短柔毛和長糙毛,邊緣密被短柔毛,內面有短伏毛;花冠藍色或藍紫色,檐部直徑5-9(-11)毫米,無毛,裂片近圓形,筒部長2.5-3.8(-4)毫米,無毛。
附屬物低梯形或半月形,長約0.3毫米,無毛或有短毛。小堅果卵形,長2-2.5毫米,寬約1.8毫米,有小瘤狀突起和短毛,背孔位于背面中上部,狹長圓形,長1-1.5毫米,著生面位腹面中央。5-9月開花。
生長習性:微孔草耐寒,耐旱,喜強光照。生長于高寒草甸、林地、灌叢和次生植被中,常與1年生作物或1-2年生野生植物混合生長形成植物群落。這些群落與環境之間未達到平衡,處于不穩定狀態,群落內部物種成分常發生變化。
隨原有種的消失,新物種的入侵,微孔草的數量逐步減少,有時從群落中消失。微孔草在植物群落中通常不是優勢種,其優勢度處在7%-15%。它作為次生演替初始階段植被成員而占據有效空間,成為高山地區次生植被中的生態適宜種而生存。
微孔草的栽培技術
莖尖愈傷組織培養:適宜的培養基為MS+6-BA3mg/L+NAA0.2 mg/L+白糖3.0%+瓊脂0.6%。 培養基pH值為5.8, 培養溫度18-25 ℃,每天光照12小時,光照度2000lx,一般7天長出第1個有效節。
繼代培養:將培養獲得的完整植株按有效節剪下,接種到繼代培養基上,適宜的繼代培養基為1/2MS+0.5 mg/L NAA+3.0%白糖+0.6%瓊脂。一般第9天產生第1個有效節。
生根培養:當繼代培養長出的無菌芽長至3-5厘米高時,轉移至1/2MS+1.0 mg/L IBA +2.0%白糖+0.7%瓊脂的培養基上生根培養。接種后10天左右可出現幼根,并可見到粗壯的塊根形成。
試管苗移栽:將形成粗壯塊根的試管苗移栽到溫室內。栽培床上鋪有機質含量較高的森林土或草甸土。培養溫度15-20 ℃, 土壤水分11%-13%。經過120天左右待塊根發育成熟后移到大田栽培,當年收獲種子。
大田栽培:按行株距0.333米× 0.125 米栽培。四周設保護行1米,分成不同的地塊。制定輪作方案,播前土壤經過處理,以控制雜草危害,提高種子產量。微孔草的組培,育苗時間安排上要與其生長發育節律同步。
如在6月中、下旬利用幼嫩的莖尖進行組培,10月下旬或11月上旬轉移到溫室培養塊根,翌年4月上旬將塊根移入大田栽培,當年收獲種子。這樣,在非生產季進行組培擴繁和溫室育苗,在生長季生產種子,可使得田間生長周期縮短1個生長季。
微孔草的繁殖方式:微孔草可進行有性繁殖和無性繁殖。試驗證明,微孔草種子有12 個月左右的后熟期,自然貯藏后經預冷處理可打破休眠。在相同溫度下,貯藏12個月的種子發芽率比收獲時高41%。生產實踐中還是以塊根繁殖方式為主。
微孔草是2年生植物。自然狀況下由于生長季節短,當年種子萌發后以塊根越冬,第2年才開花結實。應用組織培養技術可實現微孔草的快速繁殖,做到每年都可收獲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