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毛蛇別名草石蠶、石蠶、石奇蛇等,微苦,有清熱解毒,祛風除濕,活血通絡的作用。白毛蛇常生于海拔200-1600m的山地石上或林中樹干上。
形態特征:白毛蛇植株高約20cm,根莖粗壯,長而橫生,密被棕色至灰白色、基部近圓形、向上為狹披針形鱗片,膜質,盾狀著生。葉遠生,無毛;葉柄基部有鱗片;葉片革質,寬卵狀三角形,長、寬各約10-15cm,二至四回深羽裂;
羽片有柄,基部1對最大,三角狀披針形,其各回小羽片以基部下側的較大,第2對以上的羽片較小,披針形,鈍頭;末回裂片通常有長短不等的2個鈍齒,每齒有1條小脈。孢子囊群生于小脈先端;囊群蓋近圓形,僅基部一點著生,其余分離。
白毛蛇莖方形,全株密生細毛,葉對生,長卵形,先端鈍,鋸齒緣,春至夏季開花,花冠淡紫色,地下塊莖具短節狀,白色,形似蠶體,質脆。白毛蛇葉遠生;葉柄長5~7.5厘米,基部有關節;葉片三角形,長8~15厘米,寬7~10厘米,3~4次羽狀分裂;
基部羽片最大,披針狀三角形,長5~8厘米,寬5~7厘米,其基部下向的2次小羽片最大,卵圓披針形,長2~5厘米,寬1~1.5厘米,其余各對2次小羽片矩圓形,基部楔形,羽狀深裂,裂片鈍頭;葉亞革質,無毛。
孢子囊群在葉緣之里;囊群蓋圓形,僅基部附著。白毛蛇表面密被膜質鱗片,灰白色至灰褐色,散生深棕色須狀根,并具少數除去葉柄及須根后的痕跡。質脆,易折斷,斷面棕色或綠色,可見點狀維管束,排列成一環。氣微,味淡。
生長習性:白毛蛇性喜溫暖,忌高溫潮濕,生育適溫15~25度。栽培土質以肥沃之砂質土壤為佳,排水需良好,滯水不退易腐爛。白毛蛇生于海拔300-1760米的林中樹干或巖石上,也常生于溪邊巖石上或樹上。
白毛蛇的養殖方法:白毛蛇春季將帶有2-3個葉或葉芽的白毛蛇根狀莖,切成10厘米左右的小段,淺埋于腐殖土的表土中并保持濕度,40天左右即能生出新根。白毛蛇在華東、華南、西南等地有野生植株,附生于樹干、近水陰濕的巖石上,可挖取蒔養。
白毛蛇的栽培技術
整地施肥:白毛蛇對土壤的要求不嚴格,但以肥沃的土壤最為適宜。由于它的根系入土不深,無需深耕。整地前施腐熟的有機肥,淺翻做成平畦。
適時播種:白毛蛇播種可在春季終霜前后,選留大小適中、整齊、無傷殘的具有品種特性的塊莖作種,并用新高脂膜拌種(可與種衣劑混用),驅避地下病蟲,隔離病毒感染。按密度挖穴或開溝澆水。待水滲下后,每穴種塊莖1-2個,覆土。
田間管理:白毛蛇生長期較長,應注意中耕、除草。夏季注意控制水肥,防止植株徒長。白毛蛇出現花蕾時,應及時摘除花蕾和頂芽,以節約養分促進塊莖生長。立秋后,地下莖膨大期,可追復合肥和藥材根大靈,以促進地下莖的迅速膨大。
施肥:栽培土質以肥沃之砂質土壤為佳,排水需良好,滯水不退易腐爛。
白毛蛇的作用用途
園林用途:白毛蛇株形小巧,可盆栽用于室內幾案擺放,也適合植于庭院隱蔽處的樹干、山石上觀賞。用盆栽或吊籃栽,最為別致的是用特制的蛇木花盆蒔養,植株會枝繁葉茂,欣欣向榮。如沒有蛇木盆,選取一段造型美觀的朽木,也很適宜。
經濟價值:1996~2000年間,坊間偽稱白毛蛇是新鮮的「冬蟲夏草」而聲名大噪,價錢高昂,許多人受騙仍不知情,但現實中的白毛蛇也是具有很重要的經濟價值。
食用價值:五月,掘白毛蛇的莖來蒸吃煮吃,味道像百合?;蛘哂锰}卜鹵和鹽菹水處理、收藏,使它的地下莖不至變黑。也可用醬汁浸泡或摻入蜜后收藏,既可做菜,又可充當果品,經推廣目前已成為新興蔬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