墻下紅為多年生草本。莖四棱形,基部木質(zhì)化,株高達90厘米。葉對生,三角形卵形。輪傘狀花序具2--6朵花,頂生密集,象一串鞭炮。花筒長,鮮紅色,還有白、粉、紫、黃等種類。墻下紅的花語:戀愛的心。

花期長,從夏到秋,花開不絕。它的自然花期從夏至秋開花不絕,除嚴冬、酷暑季節(jié)暫停開花外,隨時都可供花。墻下紅原產(chǎn)巴西,我國各地庭園中廣泛栽培,作觀賞用,本種為一美麗的盆栽花卉。

形態(tài)特征:墻下紅為多年生草本。輪傘花序2-6花,組成頂生總狀花序,花序長達20厘米或以上;苞片卵圓形,紅色,大,在花開前包裹著花蕾,先端尾狀漸尖;花梗長4-7毫米,密被染紅的具腺柔毛,花序軸被微柔毛。

花萼鐘形,紅色,開花時長約1.6厘米,花后增大達2厘米,外面沿脈上被染紅的具腺柔毛,內(nèi)面在上半部被微硬伏毛,二唇形,唇裂達花萼長1/3,上唇三角狀卵圓形,長5-6毫米,寬10毫米,先端具小尖頭,下唇比上唇略長,深2裂,裂片三角形,先端漸尖。

墻下紅為多年生草本。花冠紅色,長4-4.2厘米,外被微柔毛,內(nèi)面無毛,冠筒筒狀,直伸,在喉部略增大,冠檐二唇形,上唇直伸,略內(nèi)彎,長圓形,長8-9毫米,寬約4毫米,先端微缺,下唇比上唇短,3裂,中裂片半圓形,側(cè)裂片長卵圓形,比中裂片長。

能育雄蕊2,近外伸,花絲長約5毫米,藥隔長約1.3厘米,近伸直,上下臂近等長,上臂藥室發(fā)育,下臂藥室不育,下臂粗大,不聯(lián)合。退化雄蕊短小。花柱與花冠近相等,先端不相等2裂,前裂片較長。花盤等大。

生長習性:墻下紅原產(chǎn)巴西地區(qū),喜溫暖濕潤的氣候和光照充足的環(huán)境。忌強光直射,可耐半蔭。不耐干旱及寒凍,最適生長溫度在20--25℃。溫度在15℃以下,葉逐漸變黃以至脫落。墻下紅對土壤肥力要求不嚴格,但在疏松肥活、排水良好的土壤上生長健壯。

墻下紅的栽培技術(shù)

土壤:墻下紅以肥沃疏松富含腐殖質(zhì)的壤土或沙質(zhì)壤土為宜。

澆水:平時不喜多水,否則易發(fā)生黃葉落葉現(xiàn)象,造成株大而稀疏、開花較少的情況。澆水要掌握“干透澆透”,盆土經(jīng)常過濕通氣不良,也會影響新根萌發(fā)。在生長旺季,可酌加澆水次數(shù)和水量,空氣溫度以60--70%為宜。

施肥:生長旺季,可追施含磷液肥1至2次,促使開花長期茂盛。

其它:生長期間要經(jīng)常摘心整枝、控制植株高度和分枝數(shù),促使花序長而肥大,開花整齊。也可延長開花時間,氣溫在20℃以上時疏蕾摘心,僅30天可進入盛花期,在9月中旬摘心,則可于國慶節(jié)盛開。光照太強對一串紅花序形成有影響,因此夏季應(yīng)注意適當遮蔭,同時注意提高空氣溫度,保持空氣流通,防治病蟲害發(fā)生。

墻下紅的繁殖方式:墻下紅多采用播種法和扦插法

播種法:采種工作應(yīng)把握時機,一般應(yīng)在整個花序中部小花花萼已失色堅果剛成熟時,摘采整個花序,晾干落粒,貯存。播種在3--6月皆可進行,播后覆土,保持濕潤,氣溫15℃以上。最佳發(fā)芽溫度21℃,光照充足利于發(fā)芽。

扦插法:墻下紅可于夏秋6--8月扦插,插穗取組織充實的嫩枝,摘去頂芽再插,生根容易。在夏季高溫干燥季節(jié),注意蔽蔭降溫,經(jīng)常噴水,保持溫度。雨天注意排澇。

墻下紅的作用用途

觀賞價值:墻下紅常用紅花品種,秋高氣爽之際,花朵繁密,色彩艷麗。常用作花叢花壇的主體材料。也可植于帶狀花壇或自然式純植于林緣.常與淺黃色美人蕉、矮萬壽菊、淺藍或水粉色水牡丹、翠菊、矮霍香薊等配合布置。一串紅矮生品種更宜用于花壇,白花品種除與紅花品種配合觀賞效果較好外。一般白花、紫花品種的觀賞價值不及紅花品種。

盆栽作用:墻下紅鮮艷奪目,在草坪邊緣,樹叢外圍成片種植效果也很好,擺花于盛大的會場,整個場景十分壯觀,也可作階前、屋旁的擺設(shè)。墻下紅適應(yīng)性強,為我國園林中普遍栽培的花卉。大面積栽培,盛花之際,景觀殊為柔美優(yōu)雅。可作盆栽、花壇花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