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菊,菊科、菊蒿屬多年生草本,莖常無毛:無營養短枝。莖生葉多數,橢圓形或橢圓狀卵形,裂片卵形、線狀披針形、斜三角形或長橢圓形,全緣或有淺齒或半裂呈三回羽狀分裂,羽軸有節齒;
葉綠或淡綠色,有極稀疏毛,下部莖生葉有長柄,中上部莖生葉無柄。頭狀花序排成稠密傘房或復傘房花序:草質,邊緣白或淺褐色窄膜質,先端膜質擴大,外層卵狀披針形,中內層披針形或長橢圓形,全部小花管狀,冠緣淺齒裂。花果期6-8月。
莖及頭狀花序含殺蟲物質,可作殺蟲劑。菊蒿花鈕扣狀,黃色;葉形略似檸檬,味苦,鮮葉用於沙拉。鮮葉或乾葉作調味劑,特別用作肉禽類及英國淡色啤酒的調味品;乾葉可當茶用或用于百花香罐。
有毒植物:該物種為中國植物圖譜數據庫收錄的有毒植物,其毒性為全草有毒。可因誤食過量的菊蒿油和用葉子當茶飲用而引起人中毒。牲畜誤食也可中毒。人畜中毒癥狀為震顫、口吐白沫、強烈痙攣、擴瞳、脈搏頻數而微弱、呼吸困難,最后心臟麻痹而死亡。
生長習性:艾菊生于山坡、河灘、草地、丘陵地及樺木林下,海拔250-2400米。艾菊適應性強,耐旱、耐瘠薄,對土壤要求不嚴。耐寒性較差,北方寒冷地區冬季應覆土護根,以利越冬。
種子發芽困難,芽率低,播前應用30℃溫水浸種8-12小時,并搓去表面黏膜。苗床一定要注意整細整平,播后覆少量細土,并蓋地膜保溫保濕。當幼苗長至6-8片真葉時即可移栽,盆栽、地栽均可。緩苗后主莖高15厘米時摘心,促發側枝株高30厘米時即可采收。
栽培要點:日照充足通風良好,排水良好的沙質壤土為佳,有利生長。艾菊株高30CM時可撒肥料,讓葉子及莖干充分生長,因特殊葉形及特殊需要銀色色彩,近年來常被花藝老師拿來作花材。
艾菊適應性強,耐旱、耐瘠薄,對土壤要求不嚴。耐寒性較差,北方寒冷地區冬季應覆土護根,以利越冬。種子發芽困難,芽率低,播前應用30℃溫水浸種8-12小時,并搓去表面黏膜。
苗床一定要注意整細整平,播后覆少量細土,并蓋地膜保溫保濕。當幼苗長至6-8片真葉時即可移栽,盆栽、地栽均可。緩苗后主莖高15厘米時摘心,促發側枝株高30厘米時即可采收。
艾菊的病害防治
1、葉斑病又叫葉枯病、褐斑病、白粉病等,下部葉片發病時出現圓形或橢圓形大小不等的黃色或紫褐色病斑,后期轉暗褐,病斑中心下陷,嚴重時全葉發黑干枯,懸掛莖桿上。 防治方法:初冬清除枯葉、病葉;選擇抗病強品種;菊苗到成品期間噴施3次菊必治或多菌靈、代森鋅、百菌清等,交替噴施。
2、病毒病葉片多皺縮畸形,出現花葉,植株矮小,生長不良或開花畸形等。 防治方法:控制病蟲害傳染,如紅蜘蛛、白粉虱、葉蟬等;及時清除病株;用健壯腳芽和莖條繁殖;進行脫毒或熱處理,也可組培脫毒等。
3、長管蚜其為體型很小而軟的刺吸性害蟲,褐色而有光澤,危害嫩芽、幼芽及花,影響植株生長開花。防治方法:經常清除田間雜草和枯枝敗葉,減少越冬蚜蟲;保護天敵,如七星瓢蟲、食蚜虻、草蛉等,每15天噴施一次斃克、金吉爾等。
4、綠盲蝽主要危害嫩葉。成蟲體長5.0毫米至5.5毫米,黃至淺綠色。 防治方法:燈光誘捕;若蟲孵化期噴敵敵畏1500倍,每10天噴藥一次。
5、蠐螬為金龜子幼蟲,生活于土壤中,啃食幼苗。體白色,肥胖質軟,頭部橙黃或褐色,腹部末端向腹彎曲呈“C”字形。
防治方法:冬季深翻土地,堆放毒餌(用鮮草或豆拌鋅硫磷10001)誘殺或清晨人工挖捕,也可用鋅硫磷原液約250克適當稀釋,均勻灌溉水中。成蟲出土盛期可用鋅硫磷1000倍噴射地面,或用新鮮帶葉樹枝蘸氧化樂果600倍液傍晚插入花圃的土壤中,借以誘殺成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