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駝刺屬豆科、落葉灌木,主要枝上多刺,葉長圓形,花粉紅色,6月開花,8月最盛,每朵花可開放20 余天,結莢果,總狀花序,根系一般長達20米。從沙漠和戈壁深處吸取地下水份和營養。

是一種自然生長的耐旱植物,因為這種植物莖上長著剌狀的很堅硬的小綠葉,故叫駱駝剌,是草本植物,是戈壁灘和沙漠中駱駝唯一能吃的賴以生存的草,故又名駱駝草。

駱駝刺主要分布在內陸干旱地區,被譽為沙漠勇士。駱駝刺是一種低矮的地表植物。駱駝刺具有抗寒、抗旱、耐鹽和抗風沙的特性,并具有適應性強、分布廣、面積大的特點,在防止土地遭受風沙侵蝕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形態特征:駱駝刺為半灌木,高25-40厘米。莖直立,具細條紋,無毛或幼莖具短柔毛,從基部開始分枝,枝條平行上升。葉互生,卵形、倒卵形或倒圓卵形,長8-15毫米,寬5-10毫米,先端圓形,具短硬尖,基部楔形,全緣,無毛,具短柄。

總狀花序,腋生,花序軸變成堅硬的銳刺,刺長為葉的2-3倍,無毛,當年生枝條的刺上具花3-6 (-8) 朵,老莖的刺上無花;花長8-10毫米;苞片鉆狀,長約1毫米;花梗長1-3毫米;花萼鐘狀,長4-5毫米,被短柔毛,萼齒三角狀或鉆狀三角形,長為萼筒的三之一至四分之一;

花冠深紫紅色,旗瓣倒長卵形,長8-9毫米,先端鈍圓或截平,基部楔形,具短瓣柄,冀瓣長圓形,長為旗瓣的四分之三,龍骨瓣與旗瓣約等長;子房線形,無毛。莢果線形,常彎曲,幾無毛。

駱駝刺落葉、多分枝灌木;莖、枝有腋生的長針刺;葉小,單葉,全緣;生于上部的無葉而葉柄變為刺;托葉小;花數朵排成腋生的總狀花序,總軸有刺;萼鐘形,裂齒5,短,近相等;花冠紅色,各瓣近等長,旗瓣倒卵形,具短柄,翼瓣鐮狀長圓形,龍骨瓣內彎;

雄蕊10,二體(9+1),花藥同型;子房近無柄,有胚珠多顆,花柱絲狀,內彎;莢果線形,厚或近圓柱狀,常彎曲,幾無毛,不開裂,常于種子間縊縮而內面具隔膜,但莢節不斷離;種子腎形,無種阜。駱駝刺主要枝上多刺,葉長圓形,花粉紅色,6月開花,8月最盛,每朵花可開放20 余天,結莢果,總狀花序,根系一般長達20米。

生長習性:駱駝刺在戈壁灘、沙漠隨處可見 ,不論生存環境如何惡劣,這種落葉灌木都能頑強地生存下來并擴大自己的勢力范圍。在一望無際的戈壁灘上,在白楊都不能生存的環境中,只有一簇又一簇的駱駝刺在陽光下煥發著生命的活力。

為了適應干旱的環境,駱駝刺盡量使地面部分長得矮小,同時將龐大的根系深深扎入地下。如此龐大的根系能在很大的范圍內尋找水源,吸收水分;而矮小的地面部分又有效地減少了水分蒸騰,使駱駝刺能在干旱的沙漠中生存下來。

駱駝草往往長成半球狀,大的一簇簇直徑有一、二米,一般的一叢直徑也有半米左右,小的星星點點無計其數,一直延伸到視線以外。據當地人說,這種植物的根系十分發達,是地表上莖葉半球的兩倍甚至三倍,在春天多雨的季節里吸足了水分,可供這一叢駱駝草一年的生命之需,這為它在沙漠這樣的環境中生存起到了重要作用。

駱駝刺的主要價值

食用價值:駱駝刺在六七月間是蜜源植物,新疆吐魯番盆地的駱駝刺在大風時,針刺扎破葉片,傷口處必分泌出糖汁,經風吹日曬,糖汁縮成小塊,可吃,民間叫它“刺糖”,煮水可治痢疾,吐瀉病。這“刺糖”在唐代唐玄宗時為貢品稱刺蜜,色如琥珀,誘人。

是作糖的食品,吃了甘如糖味。當時它隨了絲綢之路遠銷中原各地,唐代邊塞詩人岑參有詩云:“桂林葡萄新吐蔓,武城刺蜜未可餐”,詩中指明葡萄初春吐蔓時,駱駝刺的刺蜜尚未結成顆粒,自然不可餐。

生態價值:駱駝刺是駱駝在沙漠中不可缺少的食物補充物。駱駝刺的存在與生長對于維護生長地脆弱的生態環境有著極其重要的生態價值。

藥用價值:新疆科學家經過4年的研究發現,從駱駝刺中分離出來的一些化合物,在抗氧化、抗過敏、抗腫瘤等方面具有良好表現,其全新化合物抗癌活性為首次發現。該項成果通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科技廳組織的成果鑒定。《中國現代中藥》、《中國藥學雜志》等最新發表了其研究成果。

駱駝刺是干旱沙漠地區特有的一種落葉灌木,該植物能分泌糖類物質,干燥后收集的刺糖是少數民族用于治療腹痛腹脹、痢疾腹瀉、滋補強壯、平衡體液和異常膽液質的民間用藥。

在研究中發現,駱駝刺正丁醇提取部位對豚鼠腸推進有顯著抑制作用,是通過抗乙酰膽堿抑制腸蠕動從而發揮治療腹痛腹瀉的。駱駝刺正丁醇提取物低、中、高劑量組的抗潰瘍性結腸炎試驗發現,與模型組比較,粘膜炎癥及淺表糜爛明顯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