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菊(學(xué)名:Gaillardia pulchella Foug.)菊科一年生草本,高20-60厘米。莖中部以上多分枝,分枝斜升,被短柔毛或銹色毛。下部葉匙形或倒披針形,邊緣波狀鈍齒、淺裂至琴狀分裂,先端急尖,近無柄,上部葉長橢圓形,倒披針形或匙形,葉兩面被伏毛。
頭狀花序徑5厘米。總苞片披針形,邊緣有長緣毛,背面有腺點。舌狀花黃色,基部帶紫色,舌片寬楔形,頂端2-3裂;管狀花裂片三角形,被節(jié)毛。瘦果長2毫米,基部被長柔毛。冠毛長5毫米。花果期6-8月。
原產(chǎn)熱帶美洲。天人菊色彩艷麗,花期長,栽培管理簡單,常作庭園栽培,供觀賞。
天人菊比較耐干旱,并且耐炎熱,喜歡高溫,但是不耐寒。喜歡光照,也可以耐半陰。選擇沙質(zhì)土壤即可,要求排水性良好。在養(yǎng)殖的時候需要及時的施肥。
天人菊的花語和象征代表意義:合作、團結(jié)、同心協(xié)力。
繁殖方法:
播種:天人菊常在夏季進行播種,種子用溫?zé)崴?-10個小時,直到種子吸水并膨脹起來。播后幼苗出土后,要及時把薄膜揭開,并在每天上午的9:30之前,或者在下午的3:30之后讓幼苗接受太陽的光照,否則幼苗會生長得非常柔弱,當大部分的幼苗長出了3片或3片以上的葉子后就可以移栽上盆了。
扦插:天人菊扦插繁殖通常結(jié)合摘心工作,把摘下來的粗壯、無病蟲害的頂梢作為插穗,直接用頂梢扦插,插穗生根的最適溫度為18-25℃,同時要注意光照管理,光照越強則插穗體內(nèi)的溫度越高,插穗的蒸騰作用越旺盛,消耗的水分越多,不利于插穗的成活。
主要價值:天人菊花姿優(yōu)美,顏色艷麗,并且花期也很長,適合做花壇和花叢的養(yǎng)殖花卉。天人菊耐風(fēng)、抗潮、生性強韌,具耐旱特性,全株有柔毛,可以防止水份散失,是良好的防風(fēng)定砂植物。
天人菊是美國奧克拉荷馬州的州花,也是臺灣澎湖縣的縣花。天人菊在澎湖各地到處可見,所以澎湖被稱為菊島。
栽培技術(shù):
上盆:天人菊的小苗上盆的時候先在花盆的底部放上碎瓦片或者粗砂粒來做濾水層,在撒上一些腐熟的肥料作基肥,基肥上放上一層配置的土壤,最后再安放植株。上盆后要將花盆澆一次透水,并放在蔭蔽的環(huán)境中養(yǎng)護一段時間。
肥水:天人菊與其它草花一樣,對肥水要求較多,但要求遵循“淡肥勤施、量少次多、營養(yǎng)齊全”的施肥(水)原則,并且在施肥過后晚上要保持葉片和花朵干燥。夏、秋季是它的生長旺季。進入開花期后適當控肥,以利種子成熟。
濕度:天人菊喜歡較高的空氣濕度,空氣濕度過低,會加快單花凋謝。也怕雨淋,晚上需要保持葉片干燥,最適空氣相對濕度為65-75%。耐熱,不耐霜寒,喜陽光充足,略耐半蔭。
修剪:天人菊的修剪對其生長很重要,在天人菊的小苗生長到6片葉子以上時進行摘心,去掉頂梢,可以促進天人菊的植株分枝,此后在生長過程中在摘心一次,可以塑造理想的株型,并促進多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