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深苗農都知道苗木“三分種,七分養”,所以加強后期的養護管理工作十分重要。特別是進入秋冬季,植物即將進入休眠狀態,自身抵抗外界環境變化的能力大大減弱。
因此需人為加強防寒、防害等秋冬季養護管理工作。對于新栽植的苗木,防寒工作尤為重要。加強防寒措施,預防苗木凍害, 對于提高園林苗木成活率、成活質量及次年苗木生長十分重要。
苗木秋冬季養護管理的具體措施有:
增施有機肥和磷鉀肥:有機肥是遲效性肥料,是可供植物長時間吸收利用的肥料,如糞肥、廄肥、堆肥等。有機肥緩慢分解不但釋放熱量、提高地溫而且能增加土壤肥力。
植物吸收養分后可增加自身抵抗力,提高越冬抗寒抗旱能力。 可結合施肥對植株主干部位進行培土,以蓋過根頸處為宜,形成一圓錐狀的小土丘,可保護容易發生凍害的根頸處安全越冬。
灌溉(澆封凍水):澆封凍水是北方苗木越冬的一項重要的保護措施,可防止樹木根系周圍土壤被冷風抽干水分而影響植物生長和成活。澆灌封凍水對于新植樹木尤為重要,這是補充樹木過冬必須的營養成分,提高植物抗性的有效手段,這關系到樹木成活、抗病的能力。
澆封凍水的作用及原理:冬季苗木周圍土壤缺水時,容易發生凍害,因此在土壤封凍前要及時灌封凍水。其主要原理在于水的比熱容較大,可以使土壤溫度保持在一個相對穩定的狀態。比如土壤含水量較大,則土壤白天吸收熱量較多,但土壤溫度并不會急劇升溫,相對而言晚上降溫也比較慢。
澆灌時間:封凍水澆得過早,易使樹木推遲進入休眠期,直接影響下一年的生長和安全越冬;澆得過遲,由于土壤已封凍常使水難以在短時間內下滲,而聚集于地表,極易引起樹木凍害。
故澆水的最佳時期應選在早凍午消的無風晴朗天氣。 一般澆封凍水的時間是在11月初至11月下旬即夜凍晝化時進行土壤封凍前進行。
灌水量:新植苗木以灌后水分滲入土壤50-100厘米(大部分根系分布區間一般在10-100厘米深的范圍內)為度,草坪以灌后水分滲入土壤20-40厘米(根系分布區間一般為5-40厘米)為度,澆水過少不能滿足需要,過多會將土壤中的肥分沖至無根區域,既造成肥分流失,又不節約水源和人工。
灌溉方法:灌水時要先做到土壤疏松,土表不板結,以利于水分滲透,灌完水待土表稍干后,應及時加蓋細干土或進行松土 ,以減少水分蒸發(破壞非毛管孔隙)。澆水埂高度應在10cm以上,澆水時應澆足澆透。灌水時不宜直接澆灌在根部,要澆到根區的四周,以避免水沖刷根頸和根盤,并引導根系向外伸展。
其他秋冬季養護管理措施:
加土扶正:新種植的樹木在灌過水、下過透雨或大風過后,可能會因坑內的回填土不實而下沉或歪斜傾倒,當樹體下沉缺土時應及時填平;對泥土堆得較高的要耙平,防止深埋影響根頸和根部的發育。對于傾斜歪倒的苗木,要及時扶正培土,灌透水,避免風吹根系影響成活,還需做好有效支撐。
松土:主要目的一方面是為了減少地表水分的蒸發,保持土壤水分;另一方面是為了有利于冬灌,再者松土、翻地可清除越冬病蟲,將一些病葉翻入土中再通過澆水使其腐爛,破壞病蟲的越冬環境。
松土一般選在秋末冬初進行,松土時土壤不宜過濕,深度以不傷根為原則,松土深度一般在 3~10cm,根系深、松土深,根系淺、松土淺,近根處宜淺、遠根處宜深,灌木稍淺,喬木深些。
修剪:修剪是園林綠化中對樹木管理的重要措施之一,入冬前將有蟲蛀、蟲孔、蟲卵、若蟲或成蟲滋生的病蟲枝、徒長枝、過密枝、枯死枝等枝條剪掉。不但能減少病蟲害的發生,而且還能提升苗木的表現效果,提高樹木的成活率。
剪枝:a.疏剪:樹上的枯枝、病蟲枝、交叉枝、過密枝,從基部全部剪掉,以改善冠內通風透光條件,避免或減少膛內枝產生光腳現象。疏剪時,切口部必須靠近節的部位,剪口應在剪口芽的反側,呈45度傾斜,剪口應平整。如果簇生枝與輪生枝需全部去除的,應分次進行,以免傷口過多,影響樹木生長。
短截:主要剪掉枝條先端的一部分枝梢,促發側枝,并防止枝條突長。休眠期一般重剪。在短截主要發展枝條的同時,剪去樹冠中心和上部的小雜枝,以減少樹木水分和養分的消耗。同時,還要注重修剪后的樹型美觀效果,傷口的保護和涂抹。
截干:對于莖或比較粗大的主枝、骨干枝進行截斷,這種方法有促使樹木更新復壯的作用。為縮小傷口,應自分枝點上部斜向下鋸,保留分枝點下部的凸起部分,這樣傷口最小,且易愈合。為防止傷口因水分蒸發或病蟲害侵入而腐爛,應在傷口處涂保護劑或用蠟封閉傷口,或包扎塑料布等加以保護,以促進傷口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