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龍參是蘭科綬草屬的多年生宿根性草本地生蘭。盤龍參的花序又如紅龍或青龍般盤繞在花莖上,肉質根似人參,故得名。盤龍參花序如綬帶一般,故又稱為綬草。盤龍參的花期為2-5月(溫暖地區)或6-8月(寒冷地區),開紫紅色或白色小花,唇瓣較大,花形別致奇特,美麗玲瓏,有淡雅的香味,

可栽培于草地或盆栽,是很好的觀賞植物,適合作為袖珍盆景近距離觀賞,而且全草可入藥。由于綬草的花期處于清明前后,其又有“清明草”的別稱。盤龍參已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的附錄Ⅱ中,并被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第二批)》中,為Ⅱ級保護植物。

形態特征:盤龍參的分布極為廣泛,而其植株的大小、葉形、花色以及花莖上部腺狀柔毛的有無在不同地區都有較為明顯的差異。未處于花期的綬草形態與其他雜草類似,不易分辨,故易被忽視,當作雜草除去,而且由于其為一味重要的中藥,常遭到過度采掘,這造成野生綬草難以覓得。

盤龍參的果實為蒴果,深褐色,長橢圓形,長5-6毫米,被細毛,干燥后裂開,內含種子很小。盤龍參的果期3-6月(溫暖地區)或8-9月(寒冷地區)。盛花期后植株枯萎,地下部8-9月重新萌芽,翌年春季開花。

盤龍參的栽培技術:盤龍參的蒴果消毒后,將種子播在添加20 g/l 蔗糖、50 g/l 香蕉泥、1g/l 活性碳的1/4 MS 基礎培養基,一個月后,形成原球體。培養五個月后,原球體長成葉長約2 公分。根2-3 條的幼苗,但其中有13.4%為白化苗。

將綠葉幼苗繼代到添加20 g/l 蔗糖、30 g/l 馬鈴薯泥、1g/l 活性碳、150 ml/l 椰子水的1/4 MS基礎培養基,再經二個半月后,幼苗可長到5 公分長。幼苗經馴化后移植出瓶,97%的小苗可存活。

且在四個月后,65%小苗抽苔開花,花色如同母株為粉紅色,但有2.5%為白花植株。此法可在一年之內完成盤龍參從種子發芽到成苗開花的生活史。

盤龍參的病蟲害防治

鞘銹菌:通常在葉的上下表面,較少在莖上出現凸起的小皰,內含黃色、橙色、銹色或甚至紫黑色的粉狀孢子。銹病并不致命,葉亦不至死亡,但使植株生長衰弱。防治方法:除剪去病葉外,可用65%代森鋅粉劑500-600倍液或含銅殺菌劑噴灑。

白絹病:多發生于霉雨季節。初發病時、葉基布滿白色茵絲.導致根莖腐爛。防治方法:去掉帶菌盆土,撒上五氯硝基苯粉劑或石灰。根治方法:注意通風透光,盆土排水良好。嚴重的病株要燒毀。

炭疽病:終年都有,高溫多雨季節更為猖撅,而以建蘭感染尤多。病斑先從葉尖向根莖處延伸,初為褐色,然后逐漸擴大增多,出現許多干黑點,嚴重時導致整株死亡。

防治方法:除積極改菩環境條件外,在發病期內,可先用5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800-1500倍液噴治,每7-10天一次;然后再輔以1%等量式波爾多液,每半月一次,連續噴3-5次。

介殼蟲:俗稱“蘭虱”。在高溫多濕、空氣流動不暢的情況下,繁殖最快。防治方法:可于孵化期內用1%氧化樂果或1500倍50%馬拉硫磺噴治。如盆數不多,亦可人工刷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