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瑚菜(拉丁學名:Glehnia littoralis Fr. Schmidt ex Miq.),漸危種,又名北沙參,其根入藥。多年生草本,高5-25厘米。主根細長,圓柱形,分枝,葉基生,白色花瓣,果實呈圓形或卵形。
生于中國沿海地區,尤以海濱沙灘上分布甚廣。國家Ⅱ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國務院1999年8月4日批準)。珊瑚菜廣泛用作鎮咳祛痰藥,并可食用,經濟價值較大;對研究傘形科植物的系統發育,種群起源,以及東亞與北美植物區系,均有一定意義。
形態特征:多年生草本,全株被白色柔毛。根細長,圓柱形或紡錘形,長20-70厘米,徑0.5-1.5厘米,表面黃白色。莖露于地面部分較短,分枝,地下部分伸長。
葉多數基生,厚質,有長柄,葉柄長5-15厘米;葉片輪廓呈圓卵形至長圓狀卵形,三出式分裂至三出式二回羽狀分裂,末回裂片倒卵形至卵圓形,長1-6厘米,寬0.8-3.5厘米。
頂端圓形至尖銳,基部楔形至截形,邊緣有缺刻狀鋸齒,齒邊緣為白色軟骨質;葉柄和葉脈上有細微硬毛;莖生葉與基生葉相似,葉柄基部逐漸膨大成鞘狀,有時莖生葉退化成鞘狀。
復傘形花序頂生,密生濃密的長柔毛,徑3-6厘米,花序梗有時分枝,長2-6厘米;傘輻8-16,不等長,長1-3厘米;無總苞片;小總苞數片,線狀披針形,邊緣及背部密被柔毛;小傘形花序有花,15-20,花白色;
萼齒5,卵狀披針形,長0.5-1毫米,被柔毛;花瓣白色或帶堇色;花柱基短圓錐形。果實近圓球形或倒廣卵形,長6-13毫米,寬6-10毫米,密被長柔毛及絨毛,果棱有木栓質翅;分生果的橫剖面半圓形。花果期6-8月。
生長習性:珊瑚菜耐寒力強,休眠期根可在-38℃下安全越冬。播種于10℃情況下,15-20天出苗,高于20℃對幼苗長不利。喜陽光,光照強葉片光滑油亮,色澤濃綠而厚,被遮蔭的葉片失綠變黃,薄且無光。
海邊沙灘常有野生珊瑚菜分布,說明有一定的耐鹽堿能力。珊瑚菜種子有后熟的生理特性,剛收獲的種子胚尚未發育好,長度僅為胚乳的1/7,須經低溫4個月左右,才能完成后熟,未經過低溫階段的種子播種后第2年才能出苗。
珊瑚菜在不同的生長發育階段對氣溫的要求不同,種子萌發必須通過低溫階段,營養生長期內在溫和的氣溫條件下發育較快。氣溫過高,植株會出現短期休眠。高溫季節一過,休眠即解除。開花結果期需要較高的氣溫。冬季植株地上部分枯萎,根部能露地越冬。
繁殖方式:秋播時,將種子用清水浸泡1-2h,撈出堆積,每天翻動一次,需適當噴水保持水分,至種子潤透即可播種。春播,入冬前種子與河沙按1∶3混拌均勻,裝入木箱,不要加蓋,冬季將其埋于地下,要保持濕潤,翌春解凍后取出播種。
珊瑚菜的栽培技術
選地整地:選擇比較潮濕、排水良好、含有豐富腐殖質的沙壤土,每公頃施廄肥60000kg、餅肥750-1500kg作基肥,敵百蟲7.5kg,翻入土中40-50米深,整細耙平,做平畦或高畦,畦寬3-6米。
田間管理:出苗后及時中耕除草保墑,以利蹲苗。因珊瑚菜是密植作物,隨著幼苗長高,行距小,莖易斷,不宜用鋤中耕,可用鐵耙松土或拔草。苗有3片左右真葉,要間苗,要成三角形留形,株距0.7米左右;
小苗5米高時間苗,株距3-5米,過稀根易分杈,過密苗木生長弱,易染病害。春季干旱酌情澆水,保持地面濕潤,生長后期地面忌積水。苗高10米時追施1次清淡人畜糞水。7月初以施磷、鉀肥為主,促使根的生長。施肥后澆1次水。苗期現蕾及時摘除。
選留良種:選株形一致的1年生根作種,在10月上旬栽植,施好基肥37500-45000kg/hm2,加過磷酸鈣220-370kg/hm2,行距25-30米,溝深6-7米,株距6米斜放溝內,蓋土1-1.5米,踏實。
干旱澆水利于成活。次年長出后,抽薹,只留主莖上的果盤,其余全部摘除。7月后果實呈黃褐色采種,隨熟隨采。收子3000-4500kg/hm2,種子田管理好,施肥,能連續收6-10年。種子收好后,放干燥通風處備播種用。
采收加工:種植當年,葉子枯黃時刨收。去掉莖葉,洗凈泥土。將根按粗細分級,選晴天上午加工,以尾對齊捆成小把,先將尾部放入沸水鍋內轉3圈,再放入鍋內燙煮。直至根中部能捏去皮時,立即撈出,放入冷水中,剝去外皮,曬干即可。每667m2可產干貨380kg,栽培管理得當可達500kg。
珊瑚菜易種植加工,是中藥成品及制藥工業緊缺的材料,是廣大林區調整種植結構的致富新路子。但切忌盲目引種。必須在銷售渠道暢通且有保障的情況下,在中藥專家的指導下引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