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草莓(學名:Fragaria vesca),又名森林草莓、瓢子,(四川叫法)燈萢(pāo)兒是一種廣泛分布于北半球的多年生草本植物。野草莓常在退化森林或曾受干擾的地區內茁壯生長。在夏威夷、留尼汪及新西蘭等地被視為入侵物種,形成相當高密度的匍匐林區。

形態特征:多年生草本。高5~30厘米,莖被開展柔毛,稀脫落。3小葉稀羽狀5小葉,小葉無柄或頂端小葉具短柄;小葉片倒卵圓形,橢圓形或寬卵圓形,長1~5厘米,寬0.6~4厘米。

頂端圓鈍,頂生小葉基部寬楔形,側生小葉基部楔形,邊緣具缺刻狀鋸齒,鋸齒圓鈍或急尖,上面綠色,疏被短柔毛,下面淡綠色,被短柔毛或有時脫落幾無毛;葉柄長3~20厘米,疏被開展柔毛,稀脫落。

花序聚傘狀,有花2~4(5)朵,基部具一有柄小葉或為淡綠色鉆形苞片,花梗被緊貼柔毛,長1~3厘米;萼片卵狀披針形,頂端尾尖,副萼片窄披針形或鉆形,花瓣白色,倒卵形,基部具短爪;雄蕊20枚,不等長;雌蕊多數。聚合果卵球形,紅色;瘦果卵形,表面脈紋不顯著。染色體n=14。花期4~6月,果期6~9月。

野草莓的作用用途

食用價值:葉可連同其他藥用植物泡茶可緩和緊張和腹瀉,果實可補充鐵質,并是緩和的通便劑,葉的煎劑可收斂毛孔。莓營養豐富,富含多種有效成分,每百克鮮果肉中含維生素C 60毫克,比蘋果、葡萄含量還高。

果肉中含有大量的糖類、蛋白質、有機酸、果膠等營養物質。此外,草莓還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1、B2、維生素C、PP以及鈣、磷、鐵、鉀、鋅、鉻等人體必需的礦物質和部分微量元素。草莓是人體必需的纖維素、鐵、鉀、維C和黃酮類等成分的重要來源。

在西方,食用草莓被人們推崇為時尚,他們把草莓當成防治心血管疾病和癌癥的靈丹妙藥,可見經常食用草莓對健康大有益處。另據有關資料顯示,草莓中的維生素C可阻斷人體內強致癌物質亞硝銨的生成,能破壞癌細胞增生時產生的特異酶活性,使“癌變”的細胞逆轉為正常的細胞。

野草莓茶雖然帶有“草莓”這兩個字,卻不是水果茶,而是帶有草香、類似粗茶的味道,在茶草茶里面算是沒有澀味、容易入口的茶。這種茶含有鈣、磷、鐵質,可提高腎臟的功能,并同時凈化身體內部。

消解風濕、關節炎、膀胱炎以及因浮腫等導致的肥胖問題。對于腹瀉、消化器官失調,也能發揮溫和的效果,所以適合在飯后飲用。腹瀉時建議混合德國甘菊或鼠尾草,關節炎疼痛時則適合混合金絲桃或繡線菊飲用。

野草莓茶容易入口,也適合和香味太濃的花草混合沖泡,使味道變得比較溫和。野草莓用來增添利口酒的風味。此外也有緩和胃炎、肝炎,去除牙結石或牙齒黃斑,強健牙齒和牙齦的作用。

把壓碎的果實涂在肌膚上,可治療曬傷,也有化妝水的效果,能淡化黑斑或雀斑。但因為是涼性,在冬天寒冷時,或在胃冷時吃太多,會引起消化不良,所以要多加注意。用果實浸泡葡萄酒做成的酒能使人振作精神。讓心情放輕松,長久以來就是人們常喝的飲料。

藥用價值:祖國醫學認為草莓具有極大的藥用價值,其味甘、性涼,具有止咳清熱、利咽生津、健脾和胃、滋養補血等功效。醫學研究表明,草莓有益心健腦的獨特功效,特別是對于防治冠心病、腦溢血及動脈粥樣硬化等病癥有很大作用。

研究表明,草莓有抗癌的功效。從草莓的根、葉、果實中提取的含有較高抗癌活性的鞣花酸,能有效地保護人體組織不受致癌物質的侵害,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減少癌癥的發生。

自從16世紀開始栽培之后,野草莓就出現了許多種類,用來泡茶的是日本稱為“蝦夷蛇莓”的品種。在中世紀的歐洲,人們認為這種植物具有神奇的力量,葉子和根可以治療腹瀉,莖可以療傷,因此歐洲各地的遺跡都有許多野草莓種子的化石。有利尿、強肝,改善腸胃失調、腎機能不全、腹瀉、膀胱炎、風濕、貧血的功能。

野草莓的文化背景:野草莓有個別名叫"pe(3聲)pe(輕聲)",類似于"婆婆". 有些地方叫它“地莓”或“地莓子”;江浙地區,比較多的叫法是:“夢子”或“妙子”,“夢子”,又根據植株的區別,有“地夢”,“樹夢”之分,有種特別大的“樹夢”,稱為“棺材夢”,還有一種是藤蔓式的,稱為“老虎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