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云英又名翹搖,紅花草,草子,原產中國。紫云英喜溫暖濕潤條件,有一定耐寒能力,全生育期間要求足夠的水分,紫云英對土壤要求不嚴,以砂質和粘質壤土較為適宜。耐鹽性差,屬豆科、黃芪屬。
紫云英為二年生草本植物。主根較肥大,側根入土較淺,莖呈圓柱形,中空,柔嫩多汁,有疏茸毛。葉多數為奇數羽狀復葉,花為傘形花序,一般腋生,少頂生,莢果兩列,聯合成三角形,種子腎狀,種皮光滑,根、全草和種子可入藥,有祛風明目,健脾益氣,解毒止痛之效。
紫云英是豆科黃芪屬的植物,分布于中國的長江地區,生長于海拔400米至3,000米的地區,多生長在溪邊、山坡及潮濕處,目前全國很多地區大力推廣紫云英種植,主要用于肥沃農田和和花卉觀賞。
現分布于亞洲中、西部,多作為稻田綠肥來種植。中國早在明、清時代就已在長江中下游地區大面積種植,廣泛分布于北緯24~35度地區,是中國主要蜜源植物之一。
形態特征:紫云英為二年生草本,多分枝,匍匐,高10-30厘米,被白色疏柔毛。紫云英奇數羽狀復葉,具7-13片小葉,長5-15厘米;葉柄較葉軸短;托葉離生,卵形,長3-6毫米。
先端尖,基部互相多少合生,具緣毛;小葉倒卵形或橢圓形,長10-15毫米,寬4-10毫米,先端鈍圓或微凹,基部寬楔形,上面近無毛,下面散生白色柔毛,具短柄。
紫云英總狀花序生5-10花,呈傘形;總花梗腋生,較葉長;苞片三角狀卵形,長約0.5毫米;花梗短;花萼鐘狀,長約4毫米,被白色柔毛,萼齒披針形,長約為萼筒的1/2;花冠紫紅色或橙黃色,旗瓣倒卵形,長10-11毫米。
先端微凹,基部漸狹成瓣柄,翼瓣較旗瓣短,長約8毫米,瓣片長圓形,基部具短耳,瓣柄長約為瓣片的1/2,龍骨瓣與旗瓣近等長,瓣片半圓形,瓣柄長約等于瓣片的1/3;
子房無毛或疏被白色短柔毛,具短柄。莢果線狀長圓形,稍彎曲,長12-20毫米,寬約4毫米,具短喙,黑色,具隆起的網紋;種子腎形,栗褐色,長約3毫米。
生長習性:紫云英喜溫暖的氣候,濕潤而排水良好的土壤生長較好,幼苗期耐蔭的能力較強,適于在水稻后期套種。紫云英性喜溫暖的氣候,一般有明顯的越冬期。幼苗期低于8℃生長緩慢;
開春以后,日平均氣溫達到6℃~8℃以上時,生長速度明顯加快。開花結莢的最適溫度為13℃~20℃。紫云英在濕潤且排水良好的土壤中生長良好,怕早又怕漬,生長最適宜的土壤含水量為20%~25%,土壤以質地偏輕的壤土為主。
紫云英的栽培技術:紫云英既可作綠肥肥田,又可作為青飼料喂畜禽。種好綠肥可為土壤補充養分,提高土壤肥力,為全年糧食高產穩產打下堅實基礎。
曬種浸種:播種前應選擇晴天的中午,綠肥種子攤曬4—5小時,曬種后加入一定量的細砂擦種子,將種子表皮上蠟質擦掉,以提高種子吸水度和發芽率。
然后,用5%的鹽水選種,清除病粒和空秕粒。將選出的種子放入腐熟稀人尿中浸種8小時,或放入0.1-0.2%的磷酸二氫鉀溶液浸種10小時,撈出晾干,用鈣鎂磷肥拌種后即可播種。
適時適量播種:紫云英一般在9月下旬至10月初播種。播種過早,稻肥共生期過長,幼苗瘦弱。播種過遲,則易受凍害,越冬苗不足。一般畝用種1.5-2公斤,播種時一定要按田定量,分畦勻播,落子均勻。
防凍防草,保苗促苗:晚稻收獲時,要嚴防爛田割稻。晚稻收獲后,可將稻草直接覆蓋在紫云英上保濕保暖,以促進幼苗生長及其分枝的形成和發育。防治雜草是爭取全苗、足苗的關鍵措施,在二葉一心期畝用高效蓋草能一包加水40-50公斤噴霧。
開好三溝促壯苗:紫云英在生長期間既怕澇又怕旱。出苗時,浸水易造成爛芽缺苗。越冬時,多水或干旱均影響根系生長甚至死亡。春季旺長時,積水會造成黃苗,生長不良。
如遇嚴重干旱,要及時灌“跑馬水”。因此,在田間管理中,一定要開好橫溝、縱溝、以及田邊的圍溝,達到溝溝相通,排灌自如。做到未雨先防,雨過田面不積水,以利全苗、壯苗。
合理施肥,促平衡高產:一般出苗后每畝用250-300公斤稀薄糞水,結合抗旱澆施,充分利用冬前溫、光、水條件,加速幼苗生長。在12月上中旬,每畝施土雜肥400-500公斤加過磷酸鈣25-30公斤。
以增強抗寒能力,減輕凍害,增施過磷酸鈣是一項以小肥養大肥的重要增產措施。開春后,每畝追施尿素2-4公斤,看苗施肥,促平衡生產,為豐產搭架子。葉面噴施0.2%硼砂溶液2次,可提高鮮草產量。
做好病蟲防治、確保豐產:紫云英主要有蚜蟲、潛葉蠅、菌核病等病蟲害需要及時對癥噴藥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