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天竹,別名:南天竺,紅杷子,天燭子,紅枸子,鉆石黃,天竹,蘭竹;拉丁文名:Nandina domestica.屬毛茛目、小檗科下植物,是我國南方常見的木本花卉種類。由于其植株優美,果實鮮艷,對環境的適應性強,常常出現在園林應用中。
常見栽培變種有:玉果南天竹,漿果成熟時為白色;綿絲南天竹,葉色細如絲;紫果南天竹,果實成熟時呈淡紫色;圓葉南天竹,葉圓形,且有光澤。因其形態優越清雅,也常被用以制作盆景或盆栽來裝飾窗臺、門廳、會場等。
生長習性:南天竹性喜溫暖及濕潤的環境,比較耐陰。也耐寒。容易養護。栽培土要求肥沃、排水良好的沙質壤土。對水分要求不甚嚴格,既能耐濕也能耐旱。比較喜肥,可多施磷、鉀肥。
生長期每月施1~2次液肥。盆栽植株觀賞幾年后,枝葉老化脫落,可整型修剪,一般主莖留15cm左右便可,4月修剪,秋后可恢復到1m高,并且樹冠豐滿。常綠灌木。土壤。花期5-7月。野生于疏林及灌木叢中,也多栽于庭園。強光下葉色變紅。適宜在濕潤肥沃排水良好的沙壤土生長。
繁殖方式:繁殖以播種、分株為主,也可扦插。可于果實成熟時隨采隨播,也可春播。分株宜在春季萌芽前或秋季進行。扦插以新芽萌動前或夏季新梢停止生長時進行。室內養護要加強通風透光,防止介殼蟲發生。
選地整地:選擇土層深厚、肥沃、排灌良好的沙壤土。山坡、平地排水良好的中性及微堿性土壤也可栽植。還可利用邊角隙地栽培。栽前整成120~150厘米寬的低床或高床。
播種繁殖:播種一般是于每年的秋季果熟時進行,隨采隨播。冬季覆草,清明前可出苗,夏季搭棚遮陰,經常澆水,保持土壤濕潤,-4年才能開花結果。分株于芽萌動前進行,家庭繁殖多用此法。
分株繁殖:分株方法簡單,在春芽萌動前或秋季停止發育后進行,移株后放在遮蔭地方,成活率很髙,播種法:在秋季果實成熟時可采集播種,播種時先將盆土整平,然后澆足水,等水滲下后,將種子撤在上面,覆土厚度為種子的1一2倍。
總之以薄土蓋之為好,次年春可發芽,也可春播,當年可出,播種的苗木生長緩慢,扦插可取一年生枝條,長10—15厘米,春三月份進行,插后要遮蔭,澆水,土壤和環境要保持濕潤。
扦插繁殖:扦插在夏天朝廷,剪取生長健壯的嫩枝,插入沙內,使沙內保持.30攝氏度左右,上部蓋塑料薄膜,保持空氣濕潤,并注意蔭蔽,一般經過30天-40天生根。播種,在盆土或苗宋中均可,一般保持土壤濕潤的條件下,20天~30天發芽,苗髙10厘米時,進行分盆移植,3年后可開花。
采收加工:南天竹栽后4~5年,冬季可砍收部分較老莖干。6~7年后可全株挖起,抖去泥土,除去葉片,把莖干和根砍成薄片,曬干備用。10~11月果實變紅或黃白色時采收曬干備用。除此,南天竹枝葉扶疏,秋冬葉色變紅,果實累累,在古典園林中常栽植在山石兩旁,庭院角落處。小型植株適于盆栽觀賞。
田間養護管理:南天竹適宜用微酸性土壤,可按沙質土5份、腐葉土4份,糞土1份的比例調制。栽前,先將盆底排水小孔用碎瓦片蓋好,加層木炭更好,有利于排水和殺菌。一般植株根部都帶有泥土,如有斷根、撕碎根、發黑根或多余根應剪去。
按常規法加土栽好植株,澆足水后放在蔭涼處,約15天后,可見陽光。每隔1~2年換盆一次,通常將植株從盆中扣出,去掉舊的培養土,剪除大部分根系,去掉細弱過矮的技干定干造型,留3~5株為宜,用培養土栽入盆內,蔽蔭管護,半個月后正常管理。
南天竹在半蔭、涼爽、濕潤處養護最好。強光照射下,莖粗短變暗紅,幼葉“燒傷”,成葉變紅;十分蔭蔽的地方則莖細葉長,株叢松散,有損觀賞價值,也不利結實。南天竹適宜生長溫度為20℃左右,適宜開花結實溫度為24~25℃,冬季移入溫室內,一般不低于0℃。翌年清明節后搬出戶外。
濕度光照:喜歡濕潤或半燥的氣候環境,要求生長環境的空氣相對溫度在50~70% ,空氣相對濕度過低時下部葉片黃化、脫落,上部葉片無光澤。由于它原產于亞熱帶地區,因此對冬季的溫度的要求很嚴,當環境溫度在8℃以下停止生長。
對光線適應能力較強,放在室內養護時,盡量放在有明亮光線的地方,如采光良好的客廳、臥室、書房等場所。在室內養護一段時間后(一個月左右),就要把它搬到室外有遮蔭(冬季有保溫條件)的地方養護一段時間(一個月左右),如此交替調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