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籠草是豬籠草屬全體物種的總稱。屬于熱帶食蟲植物,原產地主要為舊大陸熱帶地區。其擁有一個獨特的吸取營養的器官-捕蟲籠,捕蟲籠呈圓筒形,下半部稍膨大,籠口上具有蓋子,因其形狀像豬籠而得名。

豬籠草葉的構造復雜,分葉柄,葉身和卷須。卷須尾部擴大并反卷形成瓶狀,可捕食昆蟲。豬籠草具有總狀花序,開綠色或紫色小花,葉頂的瓶狀體是捕食昆蟲的工具。瓶狀體的瓶蓋復面能分秘香味,引誘昆蟲。瓶口光滑,昆蟲會被滑落瓶內,被瓶底分泌的液體淹死,并分解蟲體營養物質,逐漸消化吸收。

豬籠草屬植物全世界有野生種約170種,中國廣東地區僅產一種,另外有園藝種超過1000種。豬籠草雖然在廣東的三嶺山、雷州等地有野生分布,但很少應用。直到20世紀90年代以后,引進中國的豬籠草的優良品種才主要用于花卉展覽。

形態特征:豬籠草是雌雄異體植物,因此必須在兩株不同性別的植株間才能授粉結籽。在野外,雄性的豬籠草數量約占總數的70%,雌性則為30%。由于豬籠草生長在低緯度的地區,這里沒有明顯的四季。但有干濕兩季節之分,豬籠草的開花時間一般在旱季快結束的時候,種子成熟后恰好到達雨季,而有助于種子萌發。

豬籠草的花序屬于無限花序中的總狀花序或圓錐花序。由莖的頂部抽出一根約20~40厘米長的花軸,上面著生許多近乎等長的小花梗,每個小花梗帶一至多朵小花。花朵的數量可能從十數朵到上百朵。花開的次序由底部開始,終止于最頂端的花。

這些小花不具有花瓣,那些看似花瓣的結構實際上是花萼;每朵小花含有4片花萼。雄花含有一根雄蕊,其花藥上覆蓋著一層黃色的花粉;雌花則含有一根雌蕊,雌蕊的柱頭是綠色的,并帶有黏性,用以黏住花粉。豬籠草通常藉由風來傳送花粉,但其小花的花萼也會分泌花蜜,吸引昆蟲前來幫助其授粉。

雌花授粉后,其子房便開始膨大,轉成褐色;當果實成熟后,會裂開,釋出數百粒微細的種子。豬籠草的花并沒有什么觀賞價值,花朵小且平淡,只有少數品種的花較為鮮艷。此外,豬籠草的花晚上會散發出不太好聞的味道,白天則略有香味。

生長習性:大多數豬籠草生活的環境其濕度和溫度都較高,并具有明亮的散射光。一般為森林或灌木林的邊緣或空地上。少數物種,如蘋果豬籠草(N. ampullaria),其較喜生長于茂密陰暗的森林中。

大部分物種適應了生長于類似草原物種的草類種群中。豬籠草生長在偏酸性且低營養的土壤中,通常為泥炭、白沙、砂巖或火山土壤。但也有例外,如馬來王豬籠草(N. rajah)能在金屬元素含量較高的土壤中健康成長。

白環豬籠草(N. albomarginata)可以在沙灘的高潮線附近生長。部分豬籠草還會成為巖生植物生長于巖壁上。同時,如無刺豬籠草(N. inermis)甚至可以不接觸土壤,而作為附生植物附生于樹木上。

豬籠草以其原生地海拔的不同(以海拔1200m為標準),分為低地豬籠草和高地豬籠草。低地地區的氣候全年常炎熱潮濕,因此低地豬籠草對溫差沒有過多的要求;

而高地地區的氣候全年則為白天溫暖,晚上涼爽,因此它們的健康生長需要一個溫差較大的環境。藍姆豬籠草(N. lamii)是原生地海拔最高的豬籠草,其生長的地區海拔超過3520m。

豬籠草的繁殖方式

概述:豬籠草的繁殖方法包括有性繁殖和無性繁殖兩種類型。豬籠草常用的繁殖方法有扦插、壓條和播種。

扦插繁殖:進行豬籠草的扦插時要注意幾項要點:首先,切下來的枝條一定要帶有芽點,也就是說切下來的那一段枝條上一定要帶有一片葉子。這是因為新的枝條將由芽點發育而成。如果只切取芽點與芽點之間的桿的部分,那這不帶芽點的枝條是長不出新枝條來的。

其次,因為扦插的枝條沒有根,無法有效提供植株足夠的水份,因此,用來莖插的枝條不要帶有太多的葉片,以免使植株脫水。最適當的枝條長度是帶有兩、三個芽點的枝條。為了減少水分的散失,必須將枝條上的葉片剪掉一部分。

做法是將葉片的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以與葉脈垂直的方向剪去。剪掉一部分的葉片對于扦插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不要因為舍不得葉片而使扦插失敗。但是,也不要將全部的葉片完全剪掉,這是因為葉子能制造長出新枝與根所需要的養分及生長激素;沒有葉子的枝條較難扦插成功。

切取枝條的時,應使切口平整,所以應使用園藝專用的剪刀或是鋒利的刀子,以與莖呈垂直方向切斷枝條。不要斜切枝條,以減少枝條受傷的面積,更不要使用鈍的工具來切枝條,否則破碎的切口會使植物更容易受到微生物的感染。

然后,將處理好的枝條插到栽培介質中,如果枝條只有一個芽點,則枝條插入土中的深度以能使芽點露在土面上為宜;若枝條帶有兩、三個芽點,則最下面的芽點要插到土中。用來扦插的栽培基質最好使用新的基質。

以減少被土中真菌或細菌感染的機會。水苔是常用的扦插基質,也可以使用泥炭。將莖插入栽培基質前,可以將莖的切口沾上少許生根劑,可提高扦插的成功率。使用殺菌劑可以減小枝條的受感染概率。

最后,將插到栽培基質中的枝條放置在高濕度的環境下。可用透明塑膠袋罩住植株以提高濕度。栽培溫度則要參考各品種的特性,高地豬籠草與低地豬籠草的莖插應分別處于最適宜的栽培溫度下。

因此可以將扦插的枝條放在原來母株的附近。扦插的枝條需要明亮的光線,但絕不可讓陽光直接照射在枝條上,以免過熱。通常可使用遮陽網遮蔽,也可以置于其他較高大植物的陰影下。

新芽與根的再生是一項緩慢的過程,通常需要幾個月的時間。由于無法觀察到根的發育狀況,因此新芽的形成可以視為莖插成功與否的指標。基本上,若扦插成功,則最頂端的芽點上便會產生一個小突起,隨著時間日漸膨大,而成一個新芽;等到新芽產生二到三片葉子后,可視需要進行移植,環境濕度也可逐漸降低。

空中壓條法:有些品種的豬籠草其扦插的成功率較低,因此可以改用空中壓條法來繁殖。選擇一段接近末稍的枝條,在其頂芽下端約兩、三個節間進行環狀剝皮;剝皮的厚度約為莖直徑的四分之一;

亦可切出一個深度達莖直徑二分之一的切口,可得到與環狀剝皮一樣的效果。將莖上的切口涂上一些生根劑與殺菌劑,再包上一層厚實的濕水苔,其厚度至少要有5 cm以上,最外層則用一層保鮮膜包住,以防止水份蒸發。

由于根部都要在黑暗處才會生長,因此需要再包一層鋁箔紙以避光。切口處約要二到四個月才會長出根來,切記不可經常打開檢視,以免使損傷新根。在這一段期間,必須維持水苔的濕潤。等根長出后,便可將這一枝條自母株上切下單獨栽培。

有性繁殖:用種子來繁殖豬籠草并不容易。因為豬籠草是雌雄異株的植物,要豬籠草結種子,必須要擁有兩種性別的植株。然而,雌性的豬籠草數量較少,因此少量種植的栽培者不易使豬籠草結出種子。

豬籠草的種子不耐保存。有人使用冰箱冷藏(4°C)豬籠草種子保存了一年(Pietropaolo, J and P. Pietropaolo. 1986),但也有說法是頂多只能保存幾個星期,甚至低溫會加速低地種豬籠草種子的死亡(Amato, P. D. 1998)。因此,豬籠草的種子獲得后應該立刻播種。

豬籠草的種子因為非常細小,因此播種時最好使用泥炭等顆粒比較細的栽培基質,以免種子掉入細縫中。在播種時為了使種子能夠均勻地散布在基質上,可將種子與少量沙混勻,再灑到基質上。栽培基質必須保持濕潤。

同時也需要較高的空氣濕度,可以將盆口用保鮮膜封住并戳幾個洞。豬籠草種子的萌發需要光照,因此放在明亮的地方有助于發芽;但不可讓陽光直接照射,否則強光導致的高熱會殺死幼苗。

由于豬籠草有高地豬籠草和低地豬籠草之分,在播種上也應要視品種而提供適當的溫度。豬籠草需要較長的時間才會發芽,約為一個月。發芽后可逐漸降低空氣濕度,將保鮮膜上的洞逐漸擴大即可。約半年到一年后,就可以將小苗進行移殖,以免過于擁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