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草莓(學名:Fragaria vesca),又名森林草莓、瓢子,(四川叫法)燈萢(pāo)兒是一種廣泛分布于北半球的多年生草本植物。野草莓常在退化森林或曾受干擾的地區內茁壯生長。在夏威夷、留尼汪及新西蘭等地被視為入侵物種,形成相當高密度的匍匐林區。

形態特征:多年生草本。高5~30厘米,莖被開展柔毛,稀脫落。3小葉稀羽狀5小葉,小葉無柄或頂端小葉具短柄;小葉片倒卵圓形,橢圓形或寬卵圓形,長1~5厘米,寬0.6~4厘米。

頂端圓鈍,頂生小葉基部寬楔形,側生小葉基部楔形,邊緣具缺刻狀鋸齒,鋸齒圓鈍或急尖,上面綠色,疏被短柔毛,下面淡綠色,被短柔毛或有時脫落幾無毛;葉柄長3~20厘米,疏被開展柔毛,稀脫落。

花序聚傘狀,有花2~4(5)朵,基部具一有柄小葉或為淡綠色鉆形苞片,花梗被緊貼柔毛,長1~3厘米;萼片卵狀披針形,頂端尾尖,副萼片窄披針形或鉆形,花瓣白色,倒卵形,基部具短爪;雄蕊20枚,不等長;雌蕊多數。聚合果卵球形,紅色;瘦果卵形,表面脈紋不顯著。染色體n=14。花期4~6月,果期6~9月。

野草莓的栽培技術

草莓園的選擇與整地:草莓園應選光照充足,地勢稍高、地面平坦、灌排方便、土壤肥沃疏松、前茬作物為豆類或蔥蒜類蔬菜地為宜,園地應先行除雜草、滅地下害蟲。可用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噴灑(濕潤土層5~6厘米),防治蠐螬、螻蛄、地老虎。

1周后,畝基施優質腐熟農家糞肥5000千克,過磷酸鈣100千克、氯化鉀50千克。結合深翻園地,精細整地,做成高20厘米,寬50厘米的畦面,畦溝寬30厘米。大棚長度以20米為限,內有4畦。

移栽技術:為爭取元月底至2月初草莓上市,繁育圃草莓苗移栽大棚畦面的時間應在9月上旬。要隨起苗,隨移栽,每畦栽2行,行距27厘米,穴距20厘米,畝栽12000株。

栽植時同一行植株的花序朝同一方向,使草莓苗弓背朝花序預定生長方向,苗心露出畦面,根系平展埋入疏松土層,及時澆定植水,并使外露的根埋入土層中。

草莓園的管理

中耕與施肥:中耕松土,利于有機物分解。11月至12月應淺中耕3次。初花期與坐果初期各追肥1次。畝施尿素10千克,磷肥20千克,氯化鉀10千克,或三元復合肥35千克。

花芽分化前期的管理:9月上旬移栽的草莓苗,除及時補充水分外,應加蓋遮陽網遮蔭。網離地面1.2 米,便于人員操作。要及時摘除枯葉、老葉及腋芽和匍匐莖,保持5~6片葉。草莓花芽分化需較低溫度和短日照,可在遮陽網上加蓋草苫(草簾)。通過揭與蓋草苫的操作過程,人工造成短日照的條件及較低溫度,促進頂花序和腋花序的分化,時間有月余。

灌排方法:在開花與漿果生長初期,分別灌水1次。宜用溝灌,使水灌到溝高2/3處為好,讓水漸漸滲入畦土,溝內余水排出。若天旱,應5~7天灌水1次。用橡膠管前端套上一段金屬管進行穴灌,既省水,又能保持畦土疏松。秋季多雨時,應及時排水。草莓園四周應早做排水溝道,使棚內畦溝水能排盡。

加蓋塑膜:10月至11月上旬,是草莓花序分化期末,可撤除遮陽網。江準地區,“立冬”后蓋地膜,“大雪”前覆蓋大棚膜,使棚內氣溫保持在28~30℃。“暖冬”年份,“冬至”時節加蓋中棚塑膜。

“冷冬”年份則應同時蓋上大、中棚塑膜。總之,“小寒”至“大寒”時節,棚內氣溫應保持在25℃以上,至少也在23℃以上,只有滿足以上氣溫,草莓才能正常生長。

通風操作:草莓苗生長的土壤濕度應在70%~80%為宜。棚內空氣濕度以60%~70%為好。因此,當棚內氣溫超過30℃時,應通風。11月至12月應于上午10時至下午3時揭開大棚及中棚兩頭塑膜通風。

當棚內濕度超過70%時,也應通風,以降低棚內空氣濕度。花期棚內放養蜜蜂,可在大、中棚兩頭另做尼龍絲網,便于順利通風。大棚通風的另一作用,是防治草莓白粉病。

采收:草莓苗開花、坐果到漿果著色,軟化,釋放特有香味,時間約 30天。草莓漿果成熟后,應分批采收上市。一般畝產草莓1500千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