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葉兜蘭為蘭科,兜蘭屬地生或半附生植物。葉基生;數枚至多枚,葉片帶形、革質。花葶從葉叢中長出,花苞片非葉狀;子房頂端常收狹成喙狀;花大而艷麗,有種種色澤;中萼直立,花粉粉質或帶粘性,退化雄蕊扁平;

柱頭肥厚,下彎,柱頭面有乳突,果實為蒴果。帶葉兜蘭花比較雅致,色彩比較莊重,色及帶有不規則斑點或條紋。帶葉兜蘭花瓣較厚,花朵開放期比較長。帶葉兜蘭屬觀賞類花草。帶葉兜蘭花期4-5月。

帶葉兜蘭的形態特征:帶葉兜蘭是地生或半附生植物,葉基生,二列,5-6枚;葉片帶形,革質,長16-45厘米,寬1.5-3厘米,先端急尖并常有2小齒,上面深綠色,背面淡綠色并稍有紫色斑點,特別是在近基部處,中脈在背面略呈龍骨狀突起,無毛,基部收狹成葉柄狀并對折而多少套疊。

帶葉兜蘭花葶直立,長20-30厘米,通常綠色并被深紫色長柔毛,基部常有長鞘,頂端生1花;花苞片寬卵形,長8-15毫米,寬8-11毫米,先端鈍,背面密被長柔毛,邊緣具長緣毛;花梗和子房長4-5厘米,具6縱棱,棱上密被長柔毛;

花較大,中萼片和合萼片除邊緣淡綠黃色外,中央至基部有濃密的紫褐色斑點或甚至連成一片,花瓣下半部黃綠色而有濃密的紫褐色斑點,上半部玫瑰紫色并有白色暈,唇瓣淡綠黃色而有紫褐色小斑點,退化雄蕊與唇瓣色澤相似,有2個白色“眼斑”;

中萼片寬卵形或寬卵狀橢圓形,長3.5-4厘米,寬3-3.5厘米,先端鈍,背面被疏柔毛,邊緣具緣毛;合萼片卵形,長3-3.5厘米,寬1.8-2.5厘米,亦具類似的柔毛與緣毛。

帶葉兜蘭花瓣匙形或狹長圓狀匙形,長5-7.5厘米,寬2-2.5厘米,先端常近截形或微凹,稍扭轉,下部邊緣皺波狀且上面有時有黑色毛,邊緣有緣毛,內表面基部有毛或近無毛;

唇瓣倒盔狀,基部具寬闊的、長約1.5厘米的柄;囊橢圓狀圓錐形或近狹橢圓形,長2.5-3.5厘米,寬2-2.5厘米,囊口極寬闊,兩側各有1個直立的耳,兩耳前方邊緣不內折,囊底有毛;

退化雄蕊近正方形,長與寬各8-10毫米,頂端近截形或有極不明顯的3裂,基部有鈍耳,上面中央和基部兩側各有1枚突起物,中央1枚較大,背面有龍骨狀突起。

帶葉兜蘭的繁殖方式:帶葉兜蘭一般用種子繁殖,但也可以用分株繁殖。帶葉兜蘭絕大多數都是叢生型的,它們既沒有假鱗莖,也不易看到芽眼,只要雙手握住植株基部的粗短根狀莖,用力掰開,即可將苗分開。

通常栽培2年即可分株,生長旺盛的雜種1年也可以分株。分株后按正常的方法栽培。對于有細長根狀莖的散生型兜蘭,則可以用利刃切斷根狀莖,以達到分株的目的。帶葉兜蘭有5-6個以上葉叢的兜蘭都可以分株,盆栽每2-3年可分株1次。在4-5月帶根分切后栽種。一般每盆栽種3株小苗,應注意大小搭配。

帶葉兜蘭的病害防治:帶葉兜蘭的病害主要有細菌性病害和真菌性病害。細菌性病害主要有褐腐病、細菌性軟腐病、細菌性褐斑病等。真菌性病害主要有炭疽病、黑腐病、萎蔫病、根腐病、白絹病等。

蟲害有介殼蟲、蚜蟲、薊馬、紅蜘蛛、蛾類幼蟲、蝸牛和蛞蝓等。防治病蟲害應以預防為主,防治結合。在生產過程中,應注意保持環境清潔,注意通風,及時檢查,并清除病株殘葉。

蘭株應定期殺菌,發生病蟲害要及時防治,而藥品要兼顧真菌及細菌的防治,混合使用效果較好。霉素類的殺菌劑最好不用,尤其是四環霉素,容易對植株葉片產生藥害。

立枯病:多發生在小苗出瓶期,植株受害后在幼苗的根莖基部腐爛,幼苗倒伏。受害部位下陷縮,呈黑褐色,潮濕時病部長出白色菌絲體。發生嚴重時,幼苗大量死亡。

防治方法:降低種植密度,確保蘭園內通風透氣。及時除去已發病的植株,基質不能長期積水,幼苗發病初期噴施70%甲基托布津、75%百菌清、80%大生等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每隔7-10天1次,連續噴施3次。

褐腐病 多發生在葉面,呈水漬狀黃色病斑,并逐步擴展成條斑,最后變褐色腐死。高溫多濕時發病嚴重,多發生在中、大苗期。防治時應加強通風,降低濕度。發病初期可用25%蘭病必治可濕性粉劑和72%的農用鏈霉素可濕性粉劑800倍液防治,每隔10天施用1次,連續2-3次。

軟腐病:在通風不良、過量施用氮肥時易發生。主要通過傷口或氣孔侵染幼嫩植株,初期由細菌侵入葉片,產生水漬狀病斑,逐漸導致葉片變黃、發黑甚至植株死亡。該病是苗期最嚴重的病害,在中、大苗期也時常發生,嚴重時造成大批小苗死亡。

及時預防是控制該病的關鍵,應多通風,避免溫度與濕度過高,并應注意氮肥不能過多、盆中植料太濕及移栽過程中的機械損傷。可選用25%蘭病必治可濕性粉劑800-900倍液、77%氫氧化銅可濕性粉劑400倍液、70%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等藥劑進行輪流使用。發生病重時,先剪除病葉,然后用農用鏈霉素2000倍液與百菌清1000倍液的混合液,每隔10天噴1次,連噴3次,可起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褐斑病:高溫高濕環境及葉片積水時極易引發該病。受感染的葉片,最初形成暗綠色水漬狀小斑點,在適宜的環境下,逐漸擴大形成水浸斑,嚴重時會造成整片葉褐變。病斑內含較多具有侵染力的細菌,通過澆水等方式可造成二次感染。

防治時應加強通風,降低濕度。發病初期可采用蘭病必治、甲基托布津、硫黃鏈霉素、72%農用鏈霉素等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噴霧防治,并交替使用,同時及時切除病葉的感病部位,涂抹抗生素藥劑。

炭疽病:主要危害葉片,在發病初期,病斑呈褐色凹陷小點,后期形成圓形或不規則病斑,病斑呈凹陷,易破裂。由高溫、高濕、通風不良引起,應及時剪除病斑,并配合噴藥。

可選用甲基布托津、多菌靈、炭疽靈、百菌清和代森錳鋅等1000倍液交替使用,每隔10-15天噴1次。高溫高濕季節增加噴藥次數,可每隔5-7天噴1次,連續3次。

黑腐病:又稱疫病,是最嚴重的蘭病,多發生于新生幼嫩葉及葉片,初期呈水漬狀大小的病斑,2-3天后迅速向上下擴展呈深褐色至黑褐腐爛,高溫多濕時侵染葉面,呈大量水漬狀大斑塊。通常在水肥管理不當、盆土高濕、肥重時發病。

防治方法:保持溫室通風透氣,并做好預防工作。可用蘭病必治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噴霧防治。一旦發病,要嚴格控水,避免基質過飽和狀態。幼苗發病時應立即清除。中大苗發病時用消毒過的器具剪除病葉,傷口涂上殺菌劑,如苯基酚鈉溶液。

嚴重時需整株清除,以免病菌擴散。可交替使用72%杜邦克露600倍液、杜邦抑快凈2000倍液、58%艾德400-600倍液、殺枯凈或80%鋅錳乃浦500倍液噴灑防治,視病情每隔7-10天1次,共噴3-4次。也可用鏈霉素1000倍液防治。

萎蔫病:染病后植株矮小、萎縮、黃化。防治應以防為主,發病前噴施蘭病必治、甲基托布津、百菌清、代森錳鋅等可濕性粉劑500-800倍液噴霧防治。每隔7-10天1次,連續3-4次。

若出現嚴重病株要及時清出溫室,并用殺菌劑消毒溫室內的栽培床架。在發病初期以及雨天過后噴施1000倍液的敵克松或快活靈微生物菌劑500倍液,每隔7天噴施1次,連噴施3-4次。

根腐病:植株受害后矮化,不能正常開花,大部分根腐爛,即枯萎死亡。該病因基質帶病菌傳播侵染,或氮肥施用過多引起。防治方法:消毒基質后再種植,病土可換無病土,用敵克松800倍液消毒基質。

在生長期避免氮肥過多,發現個別病株應及時清出室外,并立即用50%根腐靈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或15%惡霉靈水劑600倍液灌根,每隔7-10天對花盆連株灌根1次,連續3-4次。

白絹病:多發生于根、莖基部及葉片,造成根莖腐爛、葉片軟腐。溫室要注意通風,盆花間距不能太密。發病時可施用蘭病必治800-1000倍液,或50%福多寧1000倍液,或75%滅普寧2000倍液,每周1次,連續3-5次。也可用1%硫酸銅液澆灌苗的根部,對有病污染的盆花應清出溫室外燒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