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羽玉(學名:Lophophora williamsii)是一種細小及無刺的仙人掌。原產于美國德克薩斯州西南部至墨西哥,主要在奇瓦瓦沙漠、塔毛利帕斯州及圣路易斯波托西州生長。烏羽玉的花語:美輪美奐。
又名僧冠掌,愛好者俗稱“烏魚”、“魚”,系仙人掌科烏羽玉屬多肉植物。老株叢生,蘿卜狀肉質根;球體扁球形或球形,表皮暗綠色或灰綠色;株高5~8厘米,棱垂直或呈螺旋狀排列,頂部多絨毛,刺座有白色或黃白色絨毛;小花鐘狀或漏斗形,淡粉紅色至紫紅色;漿果粉紅色,棍棒狀,有10余粒黑色種子。
形態特征:羽玉屬植物。產于墨西哥北部。植株具粗大的肉質根,在原產地根部的體積比莖部大好多倍。莖球狀,球體柔軟,表皮為綠色或灰綠色。棱溝呈螺旋形排列但不明顯。植株頂部的生長點多生絨毛,灰白色。
刺座圓形,很大。刺退化,被綿毛取代。花小而短,花期短,直徑約在1厘米左右,淡紅色。果實呈棍棒形,紅色或粉色。每個果實約有10到30粒種子不等,可自花授粉繁殖。
烏羽玉的冠部會長出地面,呈盤狀。若適當的處理,根頂部會形成愈傷組織,并令根部不會腐爛。若收割不宜,整棵烏羽玉都會死掉。烏羽玉在德克薩斯州南部能在野外生長,但因過度收割而被州政府列為瀕危物種。
生長習性:烏羽玉原產墨西哥中部和美國得克薩斯州的荒漠地區,喜溫暖、干燥和陽光充足,怕積水,耐干旱和半陰,要求有較大的晝夜溫差。冬季較耐寒,夏季耐高溫,適應性較強。
主要在海拔100-1500米生長,間中會在奇瓦瓦沙漠高達1900米處生長,也會在塔毛利帕斯州較溫和氣候的地區生長。要求排水良好的沙質土,栽培宜用較深的筒盆,盆低需多放大粒的石頭方便排水透氣。喜充足的陽光通風良好的環境。夏季干旱炎熱時節需防紅蜘蛛危害。
烏羽玉的繁殖方式:繁殖方法有播種、嫁接、扦插。
播種在種子成熟后隨采隨播,由于種子細小,覆土不宜過厚,并罩上塑料薄膜或玻璃將其“悶”起來,以利于種子發芽,播后7~10天出苗。嫁接采用平接法,砧木可用草球、金琥、龍神柱、袖浦柱等,三棱箭與烏羽玉缺乏親和力不宜采用;
接穗可用實生苗或大球萌發的小球,有些品種不易產生仔球,也難采到種子,可將頂部生長點破壞,促其萌發仔球,待仔球長到一定大小時取下嫁接或扦插。扦插多在生長期進行,應據球體傷口的大小,晾1、2周,傷口較大的要晾1個月,待傷口干燥后,插于粗沙或蛭石中,保持土壤稍有潮氣即可。
播種可在4~5月進行。播種在種子成熟后隨采隨播,盆土用經過蒸氣消毒的素砂土,用盆浸法將盆上浸濕后,將種子均勻地撤播在土壤表面,由于種子細小,不用覆土,在播種盆上蓋玻璃片以保持濕度,再蓋一張白紙以避免陽光直射。晝夜溫差在15~25℃之間,10天左右可發芽。
嫁接,砧木宜采用仙人球屬中的花盛球、短毛球等。嫁接應選擇接穗和砧木都生長旺盛、體液充足時進行,氣溫在20-25℃時成活率最高,一般春季到初夏期間嫁接效果最好。
操作時先在砧木適當高度用利刀橫切,切除生長點,再沿切面邊緣作20度-45度切削,緊接著將接穗下部橫切一刀。接穗切好后立即放置在砧木切面上,放時將接穗與砧木的微管束對準。
接穗放好后可用細線先作縱向捆綁,再作橫向圈縮勒緊。嫁接后的植株可移至避風的半陰處,盆栽到砧木在愈合期內一般不要澆水。嫁后在25℃左右的溫度下10天左右可拆線,如切口無異常顏色,接穗飽滿,接合處全部或大部分已經粘連在一起,則說明嫁接成功,此時可往盆內澆水,并逐步見光。
扦插多在生長期進行,將切下的子球或嫁接苗上取下的穗球,放在通風干燥處風干,當球體萎縮脫水時,將球體擺放在潮濕的素砂土上,在球體上蓋一張白紙以避光。保持盆土濕潤,一個月左右可生根,生根后埋入培養土中定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