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松為景天科植物瓦松或晚紅瓦松等的全草,廣泛分布在深山向陽坡面,巖石隙間,古老屋瓦縫中也有生長,耐旱耐寒。瓦松生于石質(zhì)山坡和巖石上以及瓦房或草房頂上。

夏、秋采收,將全株連根拔起,除去根及雜質(zhì),反復曬幾次至干,或鮮用。葉互生,有刺,線形至披針形,總狀緊密花序,花瓣紅色,花藥紫色;長圓形蓇葖,種子細小卵形多數(shù)。

瓦松在長江中下游及北方一些地區(qū),原本野生于山坡石礫及老房瓦縫中或墻頭上,但現(xiàn)代城市里已很少見到它的蹤影二它植株小巧,株型優(yōu)美,花朵雖小但很繁茂,還是一味能清熱解毒的中藥。

瓦松具備清熱解毒,止血,利濕,消腫,治吐血,鼻衄,血痢,肝炎,瘧疾,熱淋,痔瘡,濕疹,癰毒,疔瘡,湯火灼傷等功效。瓦松性平,味酸;有毒。有清熱解毒,止血,斂瘡之功能。用于瀉痢、便血、月經(jīng)不調(diào)、瘡不收口。瓦松花果期8~10月。

形態(tài)特征:瓦松為多年生肉質(zhì)草本,高10~40厘米。莖略斜伸,全體粉綠色。基部葉成緊密的蓮座狀,線形至倒披針形,長2~3厘米,綠色帶紫,或具白粉,邊緣有流蘇狀的軟骨片和1針狀尖刺。

莖上葉線形至倒卵形,長尖。花梗分枝,側(cè)生于莖上,密被線形或為長倒披針形苞葉,花成頂生肥大穗狀的圓錐花序,幼嫩植株上則排列疏散,呈傘房狀圓錐花序;花萼與花瓣通常均為5片,罕為4片;

萼片卵圓形或長圓形,基部硝合生;花瓣淡紅色,膜質(zhì),長卵狀披針形或長橢圓形;雄蕊10,幾與花瓣等長;雌蕊為離生的5心皮組成,花柱與雄蕊等長。

生長習性:瓦松生于石質(zhì)山坡和巖石上以及瓦房或草房頂上,廣泛分布在深山向陽坡面,巖石隙間,古老屋瓦縫中也有生長,耐旱耐寒。生于屋頂、墻頭及石上。

瓦松生于海拔1600米以下,在甘肅、青海可到海拔3500米以下的山坡石上或屋瓦上。瓦松在深山向陽坡面,巖石隙間,古老屋瓦縫中也有生長,多生于屋頂瓦縫中或巖石上,耐旱耐寒。

瓦松的栽培技術(shù):瓦松是原產(chǎn)地植物,栽培簡便,宜用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質(zhì)的土壤,“富士”等栽培品種夏季要注意通風,高溫時要控制澆水。母株會在周圍產(chǎn)生子株,可用于繁殖。瓦松通過人工雜交和栽培,培育了相似的小型品種。

栽培要點:土壤用的是泥炭混合煤渣,大概比例1:1,無具體比例,透氣為主,為了隔離植株和土表接觸,也為了更加透氣,風箏一般都會鋪上顆粒的干凈河沙。澆水是干透才澆透,不干不澆水。

春天和秋天是生長期,可以全日照。夏天開花后母株死亡,側(cè)芽會輕微休眠,這時通風遮陽,每個月3到4次水,少量在盆邊給水。以維持植株不會因為過度干燥而干枯。

冬天溫度低于3度就要逐漸斷水,0度以下保持盆土干燥,盡量保持不低于零下5度,這樣就可以安全過度了。風箏平時澆水的時候基本是隨便淋,葉片被水淋后更加干凈清晰,不容易爛芯。

瓦松的養(yǎng)殖方法

選用適宜的容器:開始養(yǎng)瓦松時是養(yǎng)在普通花盆里,經(jīng)常爛根死亡,而老屋頂上的瓦縫里雖沒多少土,瓦松卻長得很好,這可能是花盆里土太多,澆水后盆土濕度過大所致因此,要想養(yǎng)好瓦松,就得給它創(chuàng)造一個類似屋頂瓦縫的環(huán)境。

后來試用裝餅干的小塑料盒作容器,下面裝一半營養(yǎng)土,上面裝一半粗河沙,栽上瓦松小苗。由于土不多,澆過水很快就干,再也沒發(fā)生過爛根。后來使用口徑3寸的小缽,盆底墊石礫3厘米,營養(yǎng)土3厘米,粗河砂2厘米,效果也很好。

選擇適宜的移栽時機:瓦松春季移栽,應選越冬后的密集蓮座型葉叢,成活后當年可開花。夏秋移栽,應選一年生小苗。其實原產(chǎn)地植物栽培相對簡便,只是“富士”等栽培品種夏季要注意通風,高溫時要控制澆水才可。母株會在周圍產(chǎn)生子株,可用于繁殖。總而言之,瓦松的種植養(yǎng)護最重要的就是避免爛根,那就是寧干勿澇以及土壤介質(zhì)。

瓦松的繁殖方式:瓦松習性與子持年華一樣,容易群生,開花后主體死亡,來年春天靠種子繁殖,野生瓦松在北方是完全靠種子繁殖的。瓦松南方有很多房頂都能見著,而北方地區(qū)多在山區(qū),山體半坡日照較好的地方較為常見。

瓦松每個季節(jié)的狀態(tài)變化非常大,四季狀態(tài)都不同。瓦松主要靠植株基部蘗芽(砍頭后也會從殘存莖根上長出的新芽)延續(xù)后代,瓦松容易長側(cè)芽,可以靠側(cè)芽來繁殖,自花后也可以用種子來播種。

瓦松在進入秋季后,集體開花,然后結(jié)成種子,最終植株們又集體死亡。種子能完好的保存下來,即使冬季山上常年積雪,也是木有問題。來年進入春季后,瓦松的種子們便開始集體自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