矮牽牛為茄科,碧冬茄屬。正式名碧冬茄。多年生草本,常作一二年生栽培,高20—45厘米;莖匍地生長,被有粘質柔毛;葉質柔軟,卵形,全緣,互生,上部葉對生;花單生,呈漏斗狀,重瓣花球形,花白、紫或各種紅色,并鑲有它色邊,非常美麗,花期4月至降霜;蒴果;種子細小。分布于南美洲,如今各國廣為流行。

生長習性:矮牽牛喜溫暖和陽光充足的環(huán)境。不耐霜凍,怕雨澇。它生長適溫為13℃至18℃,冬季溫度在4℃至10℃,如低于4℃,植株生長停止。夏季能耐35℃以上的高溫。

夏季生長旺期,需充足水分,特別在夏季高溫季節(jié),應在早、晚澆水,保持盆土濕潤。但梅雨季節(jié),雨水多,對矮牽牛生長十分不利,盆土過濕,莖葉容易徒長,花期雨水多,花朵易褪色或腐爛。盆土若長期積水,則爛根死亡,所以盆栽矮牽牛宜用疏松肥沃和排水良好的砂壤土。

矮牽牛屬長日照植物,生長期要求陽光充足,在正常的光照條件下,從播種至開花約需100天左右。冬季大棚內栽培矮牽牛時,在低溫短日照條件下,莖葉生長很茂盛,但著花很難,當春季進入長日照下,很快就從莖葉頂端分化花蕾。

矮牽牛的盆栽技術

1.盆宜通透稍偏大,土要疏松微酸性:矮牽牛宜用通透性較好、內徑20~30厘米的土陶盆種植,每盆兩三株。如用通透性較差的紫砂盆、塑料盆、瓷盆種植,可在盆底放一層碎木炭塊或碎硬塑料泡沫塊,增強透氣排水,防爛根。

也可用塑料吊盆種植(每盆1株),掛于陽臺或窗口。以使用疏松肥沃的微酸性沙質壤土栽種最佳,可用腐葉土、菜園表土、沙或珍珠巖按5∶4∶1的比例配制培養(yǎng)土,pH值在5.8~6.2最好。如pH值超過6.6,則會抑制根對鐵的吸收,導致葉黃化。忌用重黏土和鹽堿土。 

2.播種扦插易繁殖,摘心修剪分枝多:矮牽牛一般用播種法繁殖,春播者夏秋始花,秋播者冬春始花。其種子十分細小,先用細土混拌,播時宜稀。播后覆蓋玻璃或塑料薄膜,置半蔭處,常噴水保濕。

18℃~24℃一周可出苗。出苗后,揭去玻璃,苗高2厘米時移栽一次,苗高8厘米左右時再定植于盆中,并摘心促其發(fā)分枝。以后再摘心兩三次,使植株低矮,分枝多、花也多。摘下來的枝頭可作插穗扦插繁殖。

方法是先用筷子在素土中打個洞,將其插入壓實,置半因蔭處,常噴水保濕,春秋季10~15天可生根,再過10~15天就可上盆定植,夏季扦插成活率低,冬季扦插須加蓋塑料薄膜保溫。矮牽牛開花后,每個品種選留幾朵花作種結籽,其余的花后帶蒂剪掉或剪短,促其多分枝多開花。 

3.澆水適度防旱澇,肥多磷鉀少用氮:矮牽牛喜濕潤,怕旱亦怕澇,春夏秋三季要常澆水,見盆土干即澆,保持常稍偏濕潤為好,但決不可漬水,過濕易爛根,過干葉易黃,冬季盆土不干微潤即可。北方澆水時宜常在水中加點硫酸亞鐵(500∶1),以防長期用堿性水澆施,盆土堿化,葉黃生長不良。 

矮牽牛喜肥,亦耐貧瘠,如施肥過多過勤,易徒長而花少。定植或翻盆換土時,可在培養(yǎng)土中加點骨粉或氮磷鉀復合肥作基肥。幼苗期10天左右施一次淡薄的氮肥,蕾期花期不可再施氮肥。

否則易徒長倒伏,葉多花少,宜施氮磷鉀復合肥15天左右1次,每月向葉面噴一次0.2%的磷酸二氫鉀溶液,促其多孕蕾,花多而艷麗,冬季入室不施肥。 

4.日照充足花繁茂,冬季入室多見光:矮牽牛喜光,喜溫暖,不耐寒。最適宜的生長溫度15℃~25℃,除盛夏高溫(34℃以上)的中午需適當遮蔭外,其余季節(jié)都要多見陽光。

且日照越充足,生長越繁茂,花越多,宜置于向陽庭院、屋頂花園、南向或西向陽臺、窗臺。霜降前后移入室內要置于南向或西向窗臺內多見陽光,保持室溫2℃以上可安全越冬,10℃以上可繼續(xù)生長,15℃以上可開花。

翌春清明前后出室,翻盆換土后重剪,施一兩次稀薄氮肥,使其恢復長勢,又可開花。經過兩次越冬的老株,長勢漸衰,可于秋季將其淘汰,培養(yǎng)當年春秋季繁殖的幼苗取而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