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藍(Indigofera kirilowii Maxim. ex Palibin),又名吉氏木藍,豆科蝶形花亞科木藍屬落葉灌木。適應性強,耐貧瘠,耐干旱,抗病性較強,也較耐水濕,對土壤要求不嚴。常生于山坡灌叢及疏林內或巖縫中。

小灌木,羽狀復葉對生,莖圓柱形,夏季開紫紅色花,總狀花序,十分美觀。花期甚長,是盛夏良好的觀花植物和北方難得的綠化、美化材料,且可清熱解毒、消腫止痛、通便,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形態特征:花木藍屬小灌木,高30-100厘米。莖圓柱形,無毛,幼枝有棱,疏生白色丁字毛。羽狀復葉長6-15厘米;葉柄長(0.5-)1-2.5厘米,葉軸上面略扁平,有淺槽,被毛或近無毛;

托葉披針形,長4-6毫米,早落花木藍;小葉(2-)3-5對,對生,闊卵形、卵狀菱形或橢圓形,長1.5-4厘米,寬1-2.3厘米,先端圓鈍或急尖,具長的小尖頭,基部楔形或闊楔形,上面綠色,下面粉綠色,兩面散生白色丁字毛,中脈上面微隆起,下面隆起,側脈兩面明顯;

小葉柄長2.5毫米,密生毛;小托葉鉆形,長2-3毫米,宿存。總狀花序長5-12(-20)厘米,疏花;總花梗長1-2.5厘米,花序軸有棱,疏生白色丁字毛;苞片線狀披針形,長2-5毫米;花梗長3-5毫米,無毛;

花萼杯狀,外面無毛,長約3.5毫米,萼筒長約1.5毫米,萼齒披針狀三角形,有緣毛,最下萼齒長達2毫米;花冠淡紅色,稀白色,花瓣近等長,旗瓣橢圓形,長12-15(-17)毫米,寬約7.5毫米,先端圓形,外面無毛,邊緣有短毛,翼瓣邊緣有毛;

花藥闊卵形,兩端有髯毛;子房無毛。莢果棕褐色,圓柱形,長3.5-7厘米,徑約5毫米,無毛,內果皮有紫色斑點,有種子10余粒;果梗平展;種子赤褐色,長圓形,長約5毫米,徑約2.5毫米。花期5-7月,果期8月。

生長習性:花木藍適應性強,耐貧瘠,耐干旱,抗病性較強,也較耐水濕,對土壤要求不嚴。常生于山坡灌叢及疏林內或巖縫中。

花木藍的栽培技術

果實采集與脫種:9~10月隨時采集已充分形態成熟的莢果,放于平坦處晾曬,果皮干燥后,種子自然散落,花木藍收取種子,挑除雜物,裝入編織袋內干燥儲藏。

作床:選土壤質地為砂壤至重壤土且較平坦處作高床,床向南北及東西均可。較平緩陽坡也可橫向作床。床寬1.2~1.0m,床高0.15~0.2m,床長視地面情況而定,一般為20-50m。向床表撒農家畜禽肥,每100m2放入量500kg。翻動床表15~20cm深,使土壤與肥料充分混融。

種子處理:播種前7~10d,將種子裝入容器底部,將10倍于種子體積的70℃水,慢慢并全部倒人容器內,迅速攪拌至室溫。第二天將水倒出,用3倍體積的沙子與種子混勻,裝入編織袋,放于20~25%場所,等待發芽。

也可于播種前20d,將種子用25~30℃水浸泡24h,然后將種子拌沙,放入5~10℃場所,等待發芽。還可用30℃左右水浸種24h,第二天倒出水,用麻袋、舊棉被蓋住種子,室內溫度應在25-30℃。以后每天早晨用溫水投種一次,直到見種子發芽,準備播種。

播種:4月中旬至5月初,用板鎬順床向或橫床向開4cm深的溝,溝距25cm。將種子撒人溝內,種距約3~4cm。覆土厚度2~3cm,拍實覆土,播種量約7kg/667m2。也可撒播,即將種子均撒床表,再全面覆土2cm厚。

花木藍的繁殖方式:分株繁殖 將山上或圃地多年生植株在4月初挖出,按3~5個單株苗進行分墩,集中栽植于圃地,株行距15×15(cm),踩實土,澆足水。搞好常規的追肥、除草,防蟲管理。

花木藍的養殖方法

苗木移植:選地與起垅選壤土質地的平地或緩坡地,地表撒施農家肥,公頃施量4000kg左右,翻土與壟20cm深,用畜犁或拖拉機起垅,垅距60cm,垅高15-25cm。

栽苗:4月初起出上年播種苗,剪掉過長根系,一般剪留長度10~15cm。苗莖留15~20cm長度剪截,每3~5株苗栽于一穴。穴距30~45cm,穴深10~15cm,植苗后踩實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