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菊(Crossostephium chinense (L.) Makino)菊科半灌木,高10-40厘米,上部多分枝,密被灰色短柔毛。葉聚生枝頂,狹匙形或狹倒披針形,長2-4厘米,寬5-4毫米,全緣或有時3-5裂,頂端鈍,基部漸狹,兩面密被灰色短柔毛,質地厚。
頭狀花序盤狀,直徑約7毫米,有長6-15毫米的細梗,生于枝端葉腋,排成有葉的總狀花序;總苞半球形;總苞片3層,外中層等長,橢圓形,鈍或急尖,葉質,內層較短小,矩圓形,幾無毛,具寬膜質邊緣。
邊花雌性,1列,花冠管狀,頂端2-3裂齒,具腺點;盤花兩性,花冠管狀,長1.5毫米,頂端5裂齒,外面密生腺點。瘦果矩圓形,長約1.5毫米,基部收狹,具棱,被腺點;冠狀冠毛長約0.5毫米,撕裂狀。花果期全年。
產中國中南及東南部(廣東、臺灣),中南地區時有栽培。中南半島、菲律賓、日本也有栽培。
半灌木,高10-40厘米,上部多分枝,密被灰色短柔毛。葉聚生枝頂,狹匙形或狹倒披針形,長2-4厘米,寬5-4毫米,全緣或有時3-5裂,頂端鈍,基部漸狹,兩面密被灰色短柔毛,質地厚。
頭狀花序盤狀,直徑約7毫米,有長6-15毫米的細梗,生于枝端葉腋,排成有葉的總狀花序;總苞半球形;總苞片3層,外中層等長,橢圓形,鈍或急尖,葉質,內層較短小,矩圓形,幾無毛,具寬膜質邊緣。
邊花雌性,1列,花冠管狀,長1.5毫米,頂端2-3裂齒,具腺點;盤花兩性,花冠管狀,長1.5毫米,頂端5裂齒,外面密生腺點。
瘦果矩圓形,長約1.5毫米,基部收狹,具5(-7)棱,被腺點;冠狀冠毛長約0.5毫米,撕裂狀。
生長習性:芙蓉菊喜溫暖怕炎熱,生長適溫15-30℃,較耐寒,一般能耐-5℃低溫。喜陽光充足且較耐陰,光照過強或過弱均不利生長。喜潮濕環境,空氣濕度大有利生長;
且整個生長期可保持較高的土壤濕度;耐澇且較耐干旱。喜腐殖質深厚、疏松、排水透氣性好、保水保肥力強的砂質土;土壤酸堿度為中性至微酸性,最適pH值6.5。
繁殖方式:芙蓉菊繁殖可采用圈枝、播種和扦插法。圈枝在3-4月進行,中國華南一帶降雨較多,空氣溫度大,在枝條成熟部位環狀切除莖上的皮,輕輕刮去形成層,3天后用泥漿包裹傷口,外包塑料紙,待新根生出后,可剪斷枝條,脫離母株,單獨栽培;
播種繁殖通常在4-5月進行。一般采種后即行播種,大約2周后可發芽。在幼苗階段最忌驟雨侵襲,往往造成全部幼苗毀于一旦。苗期防雨成為育苗階段成敗的關鍵,莫等閑視之;扦插法以春、秋季為適期。
主要價值:嶺南民俗以芙蓉菊為辟邪吉祥植物。民間常用它作為療病的中草藥,治小兒驚風,解麻痘作癢有效。芙蓉菊其抗逆性、適應性很強,廣泛用于園林綠化;鹽堿地改造等。
根(芙蓉菊根):辛、苦,微溫。祛風濕。用于風濕關節痛,胃脘冷痛。葉(香菊):辛、苦,微溫。祛風濕,消腫毒。用于風寒感冒,小兒驚風,癰疽疔瘡。
芙蓉菊株形緊湊,葉片銀白似雪,可作為觀葉植物盆栽觀賞或地栽用于綠化。又因其根干蒼勁古樸,枝葉緊湊,自然呈團簇狀,還常用于制作各種不同造型的樹樁盆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