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菊(Gaillardia pulchella Foug.),又名虎皮菊、老虎皮菊(上海)。原產北美,中國中、南部廣為栽培。天人菊耐干旱炎熱,不耐寒,喜陽光,也耐半陰,宜排水良好的疏松土壤。天人菊耐風、抗潮、生性強韌,具耐旱特性,是良好的防風定砂植物。天人菊是美國奧克拉荷馬州的州花,也是臺灣澎湖縣的縣花。
形態特征:天人菊為一年生草本植物。植株高約20~60cm,全株被柔毛。葉互生,披針形、矩圓形至匙形,全緣或 基部葉羽裂。瓣狀,舌狀花先端黃色,基部褐紫色。花期夏、秋季。
天人菊栽培變種矢車天人菊,舌狀花以至花序盆心筒狀花都發育成漏斗狀,有大花及紅花變種。天人菊花期7-10月,果熟期8-10月。天人菊的花屬「頭狀花序」,「一朵花」其實就是「一束花」,因為里面包含了許多舌狀花與筒狀花。
外圍的舌狀花色彩繽紛,有如吸引昆蟲前來的停機坪;中間的筒狀花長得像小圓球,當舌狀花凋謝后,這個部位就會發育成果團,里面的種子再隨風飄散,落地生長。
此外,有些天人菊的舌狀花會長成管狀,看似彎彎的小喇叭;有些變種天人菊整朵花皆呈嫩黃色,別具韻致;還有天人菊的葉子與柔毛,也是值得觀察的地方。
生長習性:天人菊性喜高溫、干燥和陽光充足的環境。其耐鹽性佳、抗強風、耐旱性佳、耐寒性佳,耐陰性稍差。天人菊原產北美,耐干旱炎熱,不耐寒,喜陽光,也耐半陰,宜排水良好的疏松土壤。
它耐風、抗潮、生性強韌,具耐旱特性是良好的防風定砂植物。若在酸性土壤中,不僅難獲壯苗,盛夏時下葉枯萎,生長迅速肥料宜早施,磷鉀比例需高一些。
天人菊的栽培技術
播種繁殖:常在夏季進行播種,對播種用的基質進行消毒,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它放到鍋里炒熱,什么病蟲都能燙死。用溫熱水(溫度和洗臉水差不多)把種子浸泡3~10個小時,直到種子吸水并膨脹起來。
對于很常見的容易發芽的種子,這項工作可以不做。對于用手或其它工具難以夾起來的細小的種子,可以把牙簽的一端用水沾濕,把種子一粒一粒地粘放在基質的表面上,覆蓋基質1公分厚,然后把播種的花盆放入水中,水的深度為花盆高度的1/2~2/3,讓水慢慢地浸上來。
對于能用手或其它工具夾起來的種粒較大的種子,直接把種子放到基質中,按3×3公分的間距點播。播后覆蓋基質,覆蓋厚度為種粒的2~3倍。播后可用噴霧器、細孔花灑把播種基質質淋濕,以后當盆土略干時再淋水,仍要注意澆水的力度不能太大,以免把種子沖起來;
播種后的管理:播后幼苗出土后,要及時把薄膜揭開,并在每天上午的9:30之前,或者在下午的3:30之后讓幼苗接受太陽的光照,否則幼苗會生長得非常柔弱;
大多數的種子出齊后,需要適當地間苗:把有病的、生長不健康的幼苗拔掉,使留下的幼苗相互之間有一定的空間;當大部分的幼苗長出了3片或3片以上的葉子后就可以移栽上盆了。
扦插繁殖:用來扦插的枝條稱為插穗。通常結合摘心工作,把摘下來的粗壯、無病蟲害的頂梢作為插穗,直接用頂梢扦插。扦插后應注意以下管理: 溫度:插穗生根的最適溫度為18℃~25℃,低于18℃,插穗生根困難、緩慢;
高于25℃,插穗的剪口容易受到病菌侵染而腐爛,并且溫度越高,腐爛的比例越大。扦插后遇到低溫時,保溫的措施主要是用薄膜把用來扦插的花盆或容器包起來;
扦插后溫度太高溫時,降溫的措施主要是給插穗遮蔭,要遮去陽光的50~80%,同時,給插穗進行噴霧,每天3~5次,晴天溫度較高噴的次數也較多,陰雨天溫度較低溫度較大,噴的次數則少或不噴。
移栽:小苗裝盆時,先在盆底放入2~3公分厚的粗粒基質或者陶粒來作為濾水層,其上撒上一層充分腐熟的有機肥料作為基肥,厚度約為1~2公分,再蓋上一層基質,厚約1~2公分,然后放入植株,以把肥料與根系分開,避免燒根。
上盆用的基質可以選用下面的一種。菜園土:爐渣=3:1;或者園土:中粗河沙:鋸末(茹渣)=4:1:2;或者水稻土、塘泥、腐葉土中的一種。或者草炭+珍珠巖+陶粒=2份+2份+1份;菜園土+爐渣=3份+1份;
草炭+爐渣+陶粒=2份+2份+1份;鋸末+蛭石+中粗河沙=2份+2份+1份。上完盆后澆一次透水,并放在略蔭環境養護一周。小苗移栽時,先挖好種植穴,在種植穴底部撒上一層有機肥料作為底肥(基肥),厚度約為4~6公分,再覆上一層土并放入苗木,以把肥料與根系分開,避免燒根。
入苗木后,回填土壤,把根系覆蓋住,并用腳把土壤踩實,澆一次透水。在開花之前一般地進行兩次摘心,以促使萌發更多的開花枝條;上盆一至兩周后,或者當苗高6~10公分并有六片以上的葉片后。
把頂梢摘掉,保留下部的3~4片葉,促使分枝。在第一次摘心3~5周后,或當側枝長到6~8公分長時,進行第二次摘心,即把側枝的頂梢摘掉,保留側枝下面的4片葉。進行兩次摘心后,株型會更加理想,開花數量也多。
天人菊的繁殖方式:分別是播種和扦插。一般比較常用也是大家最熟悉的是播種法
播種繁殖:播種繁殖常常選擇在夏季進行。在播種前要將種子和基質進行處理。基質要進行消毒,以達到殺死病蟲害的效果。種子要先用溫水浸泡3~10個小時,要視情況而定,只要種子膨脹起來即可。有的種子比較小難于用手播種時可以用鑷子夾著放到基質的表面上,全部播種完后要附上一層基質,大約一公分的厚度。
播種后可以選擇用噴霧輕輕的浸濕基質,這樣可以避免因澆水力度過大而使種子被沖出來。最后再蓋上薄膜即可。播種完成后幼苗出土時要將薄膜揭開,并定時讓幼苗接受光照,注意要避免強光的照射,例如可以在九點以前接受光照。
扦插繁殖:扦插繁殖也是比較簡單的一種繁殖方法。扦插要選擇的材料叫做插穗,插穗通常選擇生長良好,無病蟲害的頂梢。扦插時的溫度要保持在18℃~25℃之間。
扦插的剪口要注意消毒,若溫度過高也容易導致剪口感染。同時如遇低溫氣候,可用薄膜罩起來從而提高環境溫度。遮陰也是必要的,要遮去一半以上的陽光。
繁殖的注意事項:在播種繁殖后要注意待幼苗出土后要揭掉薄膜并給予適當光照,給光時間要避免中午的強光時間段,一般在上午九點前到下午三點以后,中間這段時間要放于陰涼處。幼苗陸續長出后要做適當的間苗,就是拔出生長不良的幼苗,給生長好的幼苗留出生長空間和充足的水分和養料。
扦插時則是要控制溫度,溫度過低不利于扦插后插穗的生長存活,溫度過高則會導致插穗的剪口感染細菌。扦插后也要做適當的遮陰,大約遮陽效果要在一半以上,溫度高時要增加噴水的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