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荷(拉丁學名:Schima superba Gardn. et Champ.)是山茶科木荷樹屬大喬木,高25米,嫩枝通常無毛。喜光,幼年稍耐庇蔭。其分布于浙江、福建、臺灣、江西、湖南、廣東、海南、廣西、貴州等地。
木荷既是一種優良的綠化、用材樹種,又是一種較好的耐火、抗火、難燃樹種。木荷為中國珍貴的用材樹種,樹干通直,材質堅韌,結構細致,耐久用,易加工,是紡織工業中制作紗綻、紗管的上等材料;
又是橋梁、船舶、車輛、建筑、農具、家具、膠合板等優良用材,樹皮、樹葉含鞣質,可以提取單寧。木荷是很好的防火林種。木荷因有大毒不可內服。外用:搗敷患處。用于攻毒,消腫。主疔瘡;無名腫毒。
形態特征:木荷的花生于枝頂葉腋,常多朵排成總狀花序,直徑3厘米,白色,花柄長1-2.5厘米,纖細,無毛;苞片2,貼近萼片,長4-6毫米,早落;萼片半圓形,長2-3毫米,外面無毛,內面有絹毛;花瓣長1-1.5厘米,最外1片風帽狀,邊緣多少有毛;子房有毛。木荷的花期6-8月。
生長習性:木荷喜光,幼年稍耐庇蔭。適應亞熱帶氣候,分布區年降水量1200~2000毫米,年平均氣溫15~22℃。對土壤適應性較強,酸性土如紅壤、紅黃壤、黃壤上均可生長。
但以在肥厚、濕潤、疏松的沙壤土生長良好。一年生苗高30~50厘米即可出圃造林。造林地宜選土壤比較深厚的山坡中部以下地帶。木荷易天然下種更新。萌芽力強,也可萌芽更新。
木荷的栽培技術
壯苗培育:木荷育苗應選擇地勢平緩,排水良好,土層深厚疏松的沙質土壤作圃地。圃地要深耕翻土,施足基肥。2月上旬播種,條播每畝播種2至2.5公斤。播后15至20天即可發芽。大批幼苗出土后,要及時除草,雨后土壤稍干時也要松土。6至7月施追肥,每畝產苗量2.5萬株左右。
養護管理:主要注意苗木根部,常有蠐螬危害,注意防治。其它管理都很粗放,不作詳述。加強肥水管理是培育壯苗的關鍵,幼苗生長初期,注意保持苗圃地濕潤。施肥以薄肥勤施為原則,并根據苗木的不同生長時期,施用腐熟的人糞尿或化肥。
幼苗期(4月中~6月底)以氮肥為主,少量多次;速生期(7月初~9月初)以氮、磷肥為主,約15天施一次;木質化期(9月中~10月底)以磷、鉀肥為主,約20天施一次。
造林
采種:木荷果實9月底至10月初成熟,蒴果呈黃褐色、微裂時采集。蒴果采回后先陰干1~2天,再曝曬3~4天,果皮開裂后篩取種子。
育苗圃地選擇:育苗圃地應是中等肥沃的酸性砂質土地,深翻20~25cm做苗床。在3月中旬播種,播種量每畝8~9公斤,均勻撒播于床面,覆細土以種子半掩半露為度,蓋草約1cm左右。播種后20天出芽,揭去蓋草。
除草每月2~3次,拔草后施肥,掌握由稀到濃,每月1~2次,以氮肥為主。在5月、6月和7月間苗,每平方m定苗數第一次留苗130株,第二次留苗110株,第三次留苗90株,同時注意病蟲害的防治。當苗高25cm以上,地徑0.5cm以上,次年苗木可出圃造林。
林帶設置:根據森林防火需要控制的面積和地勢等情況,設置具有防火能力的閉合網絡。主防火林帶,主要布設在新造用材林基地周圍地界上;副防火林帶,布設在面積較大、連片林地山脊上,以控制森林內部火災的蔓延。
林帶兩側開設人行道,便于護林巡邏和經營管理;田邊防火林帶,布設在林地與較大片農田交接處,目的是預防農用火種引起山林火災。防火林帶保護對象主要是杉木和松類針葉人工林,這些針葉人工林一旦發生火災,往往形成林冠火。
而對于防火林帶寬度、性能的要求是既能防地表火,又能防林冠火。因此主防火林帶寬應在15m以上,副防火林帶寬應在10m以上,田邊防火林帶寬在8m以上,如遇陡坡、風口風道或針葉樹較高地段,防火林帶還應適當加寬3~5m。
造林技術:造林防火林帶一般沿山脊、山坡、山腳田邊延伸,線長面窄,地況復雜,不便用煉山清理林地,可用化學除草劑滅草后挖穴營造防火林帶。用草甘膦除草劑,滅除舊防火道上的雜草,8個月后營造木荷防火林帶已無藥害,木荷成活率可達95%以上。
新造防火林帶可與造林同步進行,一般為塊狀整地,挖穴規格50cm×40cm×30cm,株行距1.5m×1.5m或1.5m×1.2m,初植密度每畝300株左右。造林苗木應選擇Ⅰ級苗栽植,造林季節以大寒至立春苗木萌芽前最佳。
栽植時做到隨起、隨運、隨栽,不傷根、不傷皮,根舒、打緊、栽直等。木荷速生期較早,造林后應加強撫育管理,前二年每年墾復2~3次,此后視林帶生長情況。
每年撫育1~2次,直至郁閉。每年或隔年在防火緊要期前清除林下凋落物等危險可燃物。營造木荷防火林帶不僅投資少、受益長,而且是一舉多得保護森林的長遠戰略措施。
木荷的繁殖方式
播種繁殖:木荷以播種繁殖為主,每年10~11月,蒴果呈黃褐色,微裂時采集。蒴果采回后先堆放3~5天,然后攤曬取種,篩選后干藏。 2~3月播種為宜,選擇交通便利,排灌方便,深厚、肥沃、疏松的沙質土壤作苗圃地。
深耕細翻,施足基肥后播種,條播或撒播均可,但以條播為好,便于管理及起苗。可采用寬幅條播,行距20~30厘米,播種溝寬8~10厘米,深3厘米,畝用種量7~9公斤。播種后用薄土覆蓋,并蓋草淋水保濕。
15~20天后即可出苗,待幼苗大部分出土時,揭除蓋草,加強管理。當年生苗長到30~50厘米,地徑0.5厘米以上時,即可出圃。必須及時間苗補苗,使苗木分布均勻。
間苗分2~3次進行,選陰雨天實施,間掉弱小苗、病蟲危害苗和過密苗,7月底結束,畝保留3.5~4.5萬株,問苗后及時澆水。若問掉的幼苗長勢好,可帶土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