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蓼為蓼科植物,一年生草本,高可達(dá)3米。別名葒草、大紅蓼、大毛蓼、游龍、狗尾巴花。莖直立,具節(jié),中空。葉兩面均有粗毛及腺點(diǎn)。總狀花序頂生或腋生,下垂;初秋開淡紅色或玫瑰紅色小花。

紅蓼常生于溝邊、河川兩岸的草地、沼澤潮濕處。因其生長迅速、高大茂盛,葉綠、且花密紅艷,適應(yīng)性強(qiáng),適于觀賞,故適宜做觀賞植物。紅蓼果實入藥,名“水紅花子”,有活血、止痛、消積、利尿功效。

除西藏外,廣布于中國各地,朝鮮、日本、俄羅斯、菲律賓、印度和歐洲、大洋洲的其它國家也有。紅蓼花序側(cè)垂,淡紅色或白色。花期秋季。果穗紅色。為水際濕地秋季自然景色中不可缺少者,自古詩人吟詠甚多。

紅蓼花語:立志、思念,紅寥又名狗尾巴花、而另一種更常見的狗尾巴草的花語是暗戀、童心。

形態(tài)特征:紅蓼成株莖高1~2m,直立,分枝,有節(jié),被密毛。葉片寬卵形或卵形,全緣,兩面疏生長毛,葉脈上常較密,有長柄,托葉鞘筒狀。花序穗狀,頂生或腋生,粉紅或玫瑰紅色。

瘦果扁圓形,種子扁寬卵形,紅褐色或黑褐色,頂端微尖,種皮薄。適應(yīng)性很強(qiáng),喜在水旁濕地生產(chǎn)。花期6-9月,果期8-10月。紅蓼具有藥用、觀賞、芽菜之用途。

生長習(xí)性:紅蓼原產(chǎn)中國、澳大利亞,喜溫暖濕潤的環(huán)境,喜光照充足;宜植于肥沃、濕潤之地,也耐瘠薄,適應(yīng)性強(qiáng)。紅蓼常生于溝邊、河川兩岸的草地、沼澤潮濕處。生溝邊濕地、村邊路旁,海拔30-2700米。適應(yīng)性很強(qiáng),喜在水旁濕地生產(chǎn)。紅蓼喜溫暖濕潤環(huán)境,土壤要求濕潤、疏松,可在屋旁和溝邊栽培。

紅蓼的栽培技術(shù)

生物學(xué)特性:紅蓼喜溫暖濕潤環(huán)境,土壤要求濕潤、疏松,可在屋旁和溝邊栽培。

栽培技術(shù):紅蓼用種子繁殖。春播,播種前,先深挖土地,敲細(xì)整平,按行、株距各約33~35cm開穴,深約7cm,每穴播種子約10粒,每1hm2播種量9~15kg,播后施人畜糞水,蓋上草木灰或細(xì)土約1cm左右。

田間管理:當(dāng)紅蓼苗長出2~3片真葉時,勻苗、補(bǔ)苗,每穴有苗2~3株,并行中耕除草、追肥1次。至6月再行中除、追肥1次,肥料以人畜糞水為主。若遇干旱要注意澆水。

紅蓼常用播種法繁殖,于春天3-4月進(jìn)行,春季播種繁殖。可自播繁衍,栽培管理簡單。生長期注意中耕除草、追肥。秋天,當(dāng)紅蓼的種子成熟時,采集其種子,放在干燥的地方,第二年3月將種子撒在需要種植的地方,覆蓋2厘米~3厘米的細(xì)土,每星期用噴壺灑透水1至2遍。

出苗后要間苗株距20厘米左右。干旱季節(jié),每星期澆水1至2次使苗生長得茁壯。由于紅蓼是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用根狀莖繁殖生長更快,當(dāng)年就生長得特別粗壯,而且開的花比種子繁殖的更茂盛。

紅蓼的作用用途:紅蓼原為野生,因其生長迅速、高大茂盛,葉綠、且花密紅艷,適于觀賞,故培養(yǎng)成為栽培植物;對土壤要求不嚴(yán),又喜水且還耐干旱,適應(yīng)性很強(qiáng);沒有病蟲害,粗放管理即可。紅蓼的果實可入藥,有活血、止痛、利尿等功效。在夏天有人將它割斷、晾干驅(qū)蚊蠅,效果不錯,只是氣味辛辣熏眼睛。

觀賞價值:紅蓼是綠化、美化庭園的優(yōu)良草本植物。紅蓼的莖、葉、花適于觀賞,又好栽培。可以將它種植在庭院、墻跟、水溝旁點(diǎn)綴人們不涉足的角落。紅蓼室內(nèi)簡易水養(yǎng)亦可。

截取一段枝,插在花瓶里,加上水,幾天后它就能自行生根,在水中生長。放在窗臺或是電腦桌上,既增加室內(nèi)濕度,又具觀賞價值。因其生長迅速、高大茂盛,葉綠、且花密紅艷,適應(yīng)性強(qiáng),適于觀賞,故適宜做觀賞植物。紅蓼枝葉高大,疏散灑脫,是頗富野趣的庭園觀賞植物,也可作插花材料。

園林用途:紅蓼是綠化、美化庭園的優(yōu)良草本植物。紅蓼的莖、葉、花適于觀賞,又好栽培。可以將它種植在庭院、墻跟、水溝旁點(diǎn)綴人們不涉足的角落。

紅蓼枝葉高大,疏散灑脫,是頗富野趣的庭園觀賞植物,也可作插花材料。紅蓼可作為花境、草坪、湖邊等處的背景植物,一片粉紅,十分動人,也可作切花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