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堇為玄參科植物單色蝴蝶草的全草,為喜光植物,能耐蔭,不耐寒,能自播,喜土壤排水良好。具有清熱解毒功效。夏堇原產印度支那半島。株高15—30厘米,株形整齊而緊密。花腋生或頂生總狀花序,花色有紫青色、桃紅色、蘭紫、深桃紅色及紫色等,花期7—10月,種子細小。

夏堇喜陽光。對土壤適應性較強,但以濕潤而排水良好的壤土為佳,不耐寒,較耐熱。夏堇花朵小巧,花色豐富,花期長,生性強健,適合陽臺、花壇、花臺等種植,也是優良的吊盆花卉。

形態特征:夏堇株高20至30厘米,花期6至9月,花色有藍紫色、粉紅色等。葉色淡綠,花姿輕逸飄柔,為夏季花卉匱乏時的優美草花。夏堇全株莖葉無毛,莖四菱形,葉片對生其上,成卵形先端尖,邊緣有鋸齒。

花朵自葉掖對生開出,亦有著生莖頂著,夏季開紫色小花,初看似堇菜。唇形花朵由上側二片淡紫色花瓣,和下側三片的濃紫色花瓣構成筒部中央有顯著的黃色玫瑰。

夏堇一般于春季播種,因種子細小,可摻些細沙種,播后可不覆土,但要用薄膜覆蓋保濕,播后用浸水法澆水。約10天左右發芽,出苗后去掉薄膜,放在光線充足通風良好的地方。

待直葉5片或株高已達10厘米時可移栽。栽培時宜放在光照充足的地方,為保持花色艷麗,栽培前需要施用有機肥做基肥,生長期施二到三次化肥或有機肥,以保持土壤的肥力。

生長習性:夏堇喜高溫、耐炎熱。喜光、耐半陰,對土壤要求不嚴。生長強健,需肥量不大,在陽光充足、適度肥沃濕潤的土壤上開花繁茂。喜光,能耐蔭,不耐寒,能自播,喜土壤排水良好。 

夏堇株高20-30公分,葉對生,長心形,葉緣有細鋸齒。花頂生,花型酷似金魚草,花色有白、紫紅或紫藍,喉部有黃色斑點,花期極長,為夏季花卉匱乏時期之優美草花;

其姿色幽逸柔美,在酷熱的盛夏,能帶給我們幾許涼意,適合花壇或盆栽,花期夏季至秋季,尤其耐高溫,很適合屋頂、陽臺、花臺栽培,成熟種子落地,亦能萌芽成長開花。 

夏堇的繁殖方式

播種是夏堇最常用的種植方法,春播為主,華南地區宜秋播。室內栽培時,全年都可以播種。如果是8月開花,應該在5月5日左右進行播種。發芽適溫20至30℃,播種后大約10至15天可發芽。種子粉末狀,播種時要注意保濕。苗高10厘米時移植。

夏堇一般于春季播種,因種子細小,可摻些細沙種,播后可不覆土,但要用薄膜覆蓋保濕,播后用浸水法澆水。約10天左右發芽,出苗后去掉薄膜,放在光線充足通風良好的地方,待直葉5片或株高已達10厘米時可移栽。栽培時宜放在光照充足的地方,為保持花色艷麗,栽培前需要施用有機肥做基肥,生長期施二到三次化肥或有機肥,以保持土壤的肥力。

播種繁殖:播種繁殖于春季4月進行,播于露地苗床或盆播,發芽不整齊。夏堇的春季播種期為3月下旬至4月上旬,播后5~7天發芽出土,經60~70天的培育即能開花,可提供“六一”、“七一”用花。第二期可于6月下旬至7月上旬播種,播后2~3天種子即發芽出土,本期播種,可提供“十一”國慶用花。

由于夏堇種子特別細小,而子葉莖又特別短,如何使幼苗能順利出土,提高出苗率,確是個關鍵的技術問題。因此,最好在保護栽培下進行箱播或畦播。種子播種后,均勻地輕壓土壤,噴透水,使種子與土壤密切結合,不必覆土,上覆經消毒過的秸稈,對夏播育苗起到保溫與庇蔭降溫的作用。

發芽適溫20至30℃,在多雨水的情況下,棚頂尚需蓋上臨時塑膜,夏季還應用遮陽網庇蔭,防止與避免幼嫩的苗受雨水沖擊而死苗,隨著幼苗的成長撤除保護措施,放在光線充足通風良好的地方。在3~4片真葉時移植,去劣存優。

播種前的準備

基質:夏堇播種時的需要配置基質的材料有泥炭和珍珠巖。珍珠巖在配置前一定要浸透水。將泥炭和珍珠巖按照8:2的比例混合在一起,攪拌均勻后均勻噴水,使基質濕潤。

穴盤:夏堇播種時使用200孔穴盤。填充時,先零星撒一些基質在穴盤底部,然后將攪拌均勻的基質充分填充在穴盤中,輕輕將穴盤表面基質撫平,保證填充的基質疏松透氣。穴盤填充好后,輕輕搬到溫室的苗床上,用1000目噴頭給基質澆透水。這時,就可以進行播種了。

播種:這就是夏堇的種子。夏堇播種時可以直接將種子點在穴盤中,每穴一粒,點在每個小穴的中央。大量種植時常采用播種機進行自動化播種。播種后要馬上澆透水。

播種后的管理

催芽:夏堇在播種后要及時地將穴盤轉移到發芽室,進行催芽。白天用自然光就可以,晚上需要用日光燈給予充分的光照。發芽室的溫度要控制在22~25℃,濕度保持在90%以上。

露白:大約2~3天后,夏堇的種子就會露白,也就是胚根突破種皮。這時需要將夏堇移出發芽室,搬到溫室的苗床上,進行苗期的管理。 

扦插繁殖:夏堇的扦插繁殖一般于5~8月間進行,選擇長勢粗壯的枝條作插穗,一般帶2對葉子,通常3~5天發根,在發根前要適當遮陽,發根后應除去庇蔭物,讓植株逐漸接受陽光,迅速成長,扦插至開花出售只需45天。